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链较长,受上下游影响较大。我国钢铁业存在明显周期性,其中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可作为钢铁价格前瞻性指标。国内钢铁业后续价格存在上涨空间,但毛利率下滑成为必然。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钢铁企业必须在产业链整合、技术进步产品升级以及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加大力量。

从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资源、环境、市场无序竞争和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等诸多压力和挑战看,2011年,我国钢铁工业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控制总量、优化布局、联合重组、科技进步、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加快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提升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推动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钢铁产品的需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友好、国际竞争力强的新型钢铁工业发展道路,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钢铁工业应优先加快品种质量、产业链、节能环保、联合重组和布局调整几个方面发展。

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长期从事钢铁行业研究,我们定期向外界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期钢铁行业研究红月刊课题为“我国钢厂议价能力分析”。

钢铁产业链约占中国GDP总值的8.8%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钢铁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整体产业链约占中国GDP总值的8.8%,行业上下游关联产业多,在整个经济振兴的布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具体而言,中国钢铁行业上游牵涉铁矿石、煤炭、石油天然气、铁合金等行业,下游覆盖房地产、建筑、汽车、造船、家电、轻工、石油与化工。2007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936亿元,实现利润2,436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直接从事钢铁生产的就业人数358万。

中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十几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超过20%。2008年,粗钢产量达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消费量为4.5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2009年,全球产钢12.2亿吨,中国占46.6%,表观消费量占46.4%。2009年,全球产生铁8.98亿吨,中国产生铁5.44亿吨,占全球的60.5%。中国净进口生铁338万吨,中国生铁表观消费占全球比例为60.9%,比2008年上升10个百分点。

但是,中国钢铁行业一直面临产能过剩、产业布局不合理、集中度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控制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尤其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之下,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波及中国,不但钢铁出口前景不佳,内部需求也形势堪忧。

危机之下,中国钢铁行业仍有巨大的潜在机遇。一方面,中国政府刺激经济的四万亿投资集中在基建领域及机械制造、汽车等行业,将间接放大用钢量,改善行业现状;另一方面,研究显示,国内钢铁产能是一种“相对过剩”的供需矛盾,高品质钢材产品供应不足,还需大量进口。配合政府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国将加强发展特钢产品,因此高端产品领域潜在需求巨大。企业如果致力于通过研发投入或国际合作加强产品技术含量,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华菱管线就通过与米塔尔的战略合作,获得了多项核心技术并间接拥有了资源控制力。

另一方面,按照《规划》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的方针,以宝钢为首的国内钢铁龙头企业已经展开横向战略兼并,通过区域整合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并以参股或策略联盟的方式参与下游行业项目,加快实现与下游制造行业的完整对接,建立持续与稳固的产业链,以抵御行业周期性波动。

综上,在面临全球经济疲软以及国内钢铁产业供需失衡的市场环境下,中国钢企将经历一段无可避免的转型历程。如果钢企妥善利用产业振兴政策,优化本身运营结构,发挥产业整合的优势,便有机会打造一流的国际竞争力,并最终促成中国钢铁产业全面升级。

中国钢铁产业结构链的特点

钢铁工业作为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部门,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位置。我国钢铁下游行业需求比重最大为建筑地产板块、机电板块和基础设施板块,占总需求近70%;钢铁行业的发展与这些相关行业进步息息相关,如钢铁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技术革新,可为建筑工业提供一些特殊钢材,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持久性。

我国整条钢铁产业链以钢材制造为重心向上游辐射。国内矿产资源以低品位矿为主,加工成本大,因此较依赖进口资源,产业链上游的自然资源掌控能力不强。钢材制造企业为抵御原材料成本上升风险,注重向上游扩张,锁定生产资源。

工业部件制造环节则与下游工业产品制造商联系紧密,通常围绕下游产业布局;然而由于与钢材生产商脱节,对原材料的抗风险能力较差。

我国钢厂议价能力的减弱

我国钢厂调价的基本习惯

在我国钢材市场进入市场化阶段之后,钢厂就愈加注重对钢材产品价格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制定和调整,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也形成了一些价格调整的习惯。

分品种来看,由于螺纹钢等建筑钢材进入门槛低,附加值较低,这一品种的竞争非常激烈,市场价格变化也更快,钢铁生产企业的价格调整较为频繁,基本采用旬度或者月度调价方式,像马钢、沙钢等大型钢企,都是每月的每旬度调整一次价格,而首钢、唐钢等北方钢厂对建筑钢材也是每月调整一次。而对于冷、热轧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钢厂调价频率较小,基本采用月度,甚至季度调价方式。

按企业规模类型来看,大型钢企更注重价格的稳定性,调价频率较小,一般都会按照基本的调价周期进行。中小型钢企则跟随市场步伐更紧密,除按定价周期制定价格外,还会不定期随市场调整价格。大型钢企中,宝钢一直采用季度调价方式,而武钢采用季度定价,每月进行适当调价方式进行,鞍钢则基本按月定价;而像唐钢等企业还会不定期对部分产品进行追加调整等措施。

价格是企业实现效益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从钢铁生产企业的调价习惯可以看到,一方面企业需要维持市场价格稳定,以维护与下游行业的稳固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市场供需等变化对价格进行适当调整,以实现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同时,钢厂价格调整也跟产品的竞争程度,以及企业自身实力有关。

按钢厂产品销售渠道来分,一般分为直供(即直接向下游消费行业供应)、分销和零售(即现货流通市场),以及出口,钢厂价格的制定一般需要综合各个渠道的市场状况,近几年随着我国钢铁产能的迅速扩张,各品种钢材产量均出现大幅增长,与此同时,钢铁生产的集中度却未有明显提高,尤其是大型钢企份额被削弱,这使得钢铁生产企业在各个销售渠道的议价和定价能力受到明显影响,定价权逐渐让步于现货流通市场和下游行业。

钢铁生产集中度低 钢厂定价让步与现货流通市场

现货流通市场规模的扩大,是钢铁产能扩大,产量增长迅速,产品竞争加剧的反映。现货流通市场最初是作为直供销售的补充出现的,在规模效应驱动下,钢材产品产量迅速增长,直供渠道拓展速度难以跟上产量增长速度,而生产企业需要资金周转,钢材产品就逐渐进入现货流通市场,作为生产企业一个新的销售渠道,同时也是企业的储水池。因此,某种钢材产品现货流通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也就意味着这种产品的竞争程度在加剧。钢厂价格制定和调整就越容易受现货市场影响。

2001年开始,我国钢铁投资高速增长,产能增加明显,尤其是对冷、热轧板材产品的产能扩张存在一拥而上的现象,而后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我国钢材产量迅速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大型钢企的项目规划更严谨,从规划、审核到建设投产过程更为复杂而漫长,实质性兼并重组又困难重重。近几年我国钢材产量的增长中,中小企业贡献更大,使得大型钢企市场份额出现下降,越来越多的钢材品种,包括之前的冷、热轧板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其市场竞争程度都很快进入完全竞争状态。

2001年以来,我国钢铁生产的集中度在逐步下降,前五位和前十位钢企所占的比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在2001年-2004年我国钢材产量开始快速增长期间最为明显。

作为国内第一大钢企的宝钢,在钢材总产量中的比重也是逐年下降,2001年宝钢集团还能占到全国钢材产量的10%以上,到2007年宝钢集团的占比却下降到了5%不到。以宝钢股份的冷、热扎产品为例,年报显示,2003年宝钢股份热轧产品销售334万吨,冷轧产品为549.3万吨,到2007年宝钢股份热轧碳钢产品销量达到917万吨,冷轧碳钢产品达到770.4万吨,分别增长2.75倍和1.4倍,而同期我国热轧产品产量和冷轧产品(不包括窄带)产量分别增长2.9和5倍。宝钢股份在高附加值的冷轧产品增长速度上低于国内水平,其市场份额难免会有所影响。从宝钢股份2007年的年报我们也能看到,宝钢的冷轧汽车板、家电板、电工钢乃至船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市场份额近年增长缓慢,并且2007年比2006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另一方面,近几年我国钢材现货流通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相关统计显示,到2007年底,我国成品钢材的总销售量中,通过分销、零售及分支机构销量的比重为58.5%,而直供量比重只有31.4%,其中,钢筋的流通比重最高,达到76%,热轧中厚宽钢带流通比重也达到59%。随着流通市场规模的扩大,其形成的价格对钢铁生产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甚至某些产品的现货价格已成为钢厂价格制定和调整的主要依据。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生产集中度低的背景下,钢厂对价格的控制力度减弱,一部分定价权让渡给了现货流通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加快调价频率,以便更接近现货流通市场价格变化节奏。

下游行业集中度高 钢厂议价能力受影响

由于下游行业制造商对钢材等原材料的质量要求在不断升级,并且大批量、同质化的产品逐渐向小批量优质化发展。为使钢材产品能针对下游生产要求进行生产,钢企需要与下游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稳固的投资合作关系。因此,下游直供用户对钢铁生产企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展直供用户是钢厂开拓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扩大并稳固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国际大型钢铁企业都十分注重开展与下游企业的投资合作,新日铁、浦项等日韩钢企就与汽车、造船等下游企业有稳固的合作关系,这一关系从下游产品的设计就开始,到钢材产品的研发、使用、反馈,钢企不但能共享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还能确保产品的稳定销路。

不过,在我国目前的钢铁行业竞争态势下,即使是宝钢这样的大型钢铁企业,也难以与汽车、家电、造船等下游行业开展紧密的、独一的合作关系。目前国内钢铁行业集中度低,同质化竞争激烈,而下游产业都已经形成相当高的集中度。2007年我国汽车前5位企业的销量占国内总销量的比重达到70%,前10位超过80%;造船、家电产品的集中度也大大超过钢材生产的集中度 。在这种状态下,生产企业往往会与多家钢厂合作,而钢厂需要同时为争取同一家下游直供用户而竞争。而在同质化竞争下,价格往往成为最终获胜的关键因素。

以家电行业的海尔为例,1999年就与宝钢有合作,但同时,海尔还分别在2003年与鞍钢、2004年与武钢等厂家也有合作,三大钢企需要相互不断竞争才能维持或扩大自己的份额。汽车产业也是如此,目前奇瑞汽车分别与宝钢、武钢及马钢都有合作,并能得到钢厂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宝钢年报我们也能看到,2007年宝钢股份对前5名客户的销售收入只占到全部收入的8%,这说明宝钢股份的销售对象较为分散,战略客户业绩不突出。同时,这一比例还比2006年10.8%的比例低,可见大型钢企开拓下游大客户的难度。

因此,国内钢铁生产集中度过低,加上产品的同质化,在与集中度较高的下游行业议价过程中就会显得较为被动。

综合上述分析,在我国钢铁产能急剧扩张,尤其是中小型产能大量释放,而大型项目未能兴起的情况下,加上大型钢企重组步伐缓慢,国内钢铁生产的集中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直接影响到了钢材产品的市场竞争程度,尤其是大型钢铁企业市场份额得不到有效扩大,议价能力被削弱,从而有可能使市场价格波动更频繁。

从市场竞争角度来说,大型钢企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但在我国钢铁近年特殊的发展环境中,不能忽视产业政策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钢材市场的影响。随着我国淘汰落后产能的落实,以及实质性兼并重组的进行,加上大型钢铁项目的获批,我国钢铁市场的集中度有望改善,届时国内钢铁企业的影响力及议价能力也有望得到提升。

如何提高我国钢铁产业议价能力

2005年以来,铁矿石进口价格的飙升冲击着中国钢铁业的神经,让国内钢铁公司头痛;更让人不解的是:中国作为世界钢铁大国(产能居世界第一),却没有铁矿石的自主定价权,只能接受日本钢铁公司签定的合同价格。2005年2月22日,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澳大利亚力拓公司与日本新日铁公司达成协议,自4月1日起铁矿石国际合约价格将比上一年度上涨71.5%。鉴于日本钢铁企业在亚洲铁矿石进口定价中的垄断地位,世界第五大钢铁公司韩国浦项公司和中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宝钢相继接受了这一天价涨幅。随后,世界第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趁火打劫,强硬要求其铁矿石离岸价上涨103%——114%。铁矿石价格的爆涨势必增加我国钢铁业的成本,虽然钢铁业可以将成本转移,但最终还是由下游制造业买单。这种不利的局面暴露了中国钢铁产业大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企业(或产业)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取决于双方侃价能力的强弱对比。侃价能力首先体现在产业的集中化程度上,如果供方产业的集中化程度比买方产业高,其在产品定价上将占优势地位。供应商在向零散的买主销售产品时,往往能够在价格、质量及交货期上施加相当的影响。另外,侃价能力也体现在有无替代品上。如果供方在向某产业销售中不必与替代品竞争,则可增强其侃价能力。

从产业集中度方面来看,钢铁业处于劣势。世界铁矿石采矿业处于寡头垄断状态,前三大铁矿石生产企业垄断了目前世界铁矿石可贸易量的70%多,而世界钢铁业集中度则低得多。这就从总体上决定了钢铁业的弱侃价能力。从钢铁业内部情况来看,中国的钢铁业的侃价能力也与其地位不相匹配。自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首次突破亿吨以来,一直居于世界首位。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04年中国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了2.67亿吨,是世界上唯一年产钢超过两亿吨的国家,2004年进口铁矿石2.08亿吨,比2003年猛增了6000万吨左右。预计2005年铁矿石的进口量将再增加4000万吨,达到2.48亿吨,进口依存度达到50%,中国消费了世界铁矿石增量的绝大部分。这么大的钢铁产量、这么大的进口量为何没有赋予中国钢铁业的强议价能力,甚至也没有获得亚洲铁矿石的定价权?主要原因是中国钢铁业太过分散。我国目前大小钢厂有几百家之多,分散程度很高,最大的宝钢产量接近2000万吨,但是其在国内市场当中占据的份额仍然不足10%。这种集中度不高的局面使中国钢铁行业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用同一个声音说话,谈判能力自然很弱。有进出口权的钢厂、贸易商各自为政,分散地向供应商报价,甚至主动哄抬价格,这就大大削弱了买方的议价能力。相反,日本钢铁业近年来发展走下坡路,在世界钢铁业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但却仍然主导着亚洲铁矿石的定价权,主要原因是日本钢铁业集中度高,只有几家竞争能力很强的大型钢厂,他们很容易形成联盟,增加谈判的能力,所以国外铁矿石企业也更愿意同他们进行谈判。

在铁矿石供方议价能力强及世界铁矿石供不应求的背景下,铁矿石涨价是必然的,但凭借我国钢铁业在世界钢铁业中的地位,也不应该只是被动的价格接受者的角色,如果采取一些恰当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钢铁业的议价能力,近期BHP公司的让步就是很好的证明。

首先,形成统一的矿石采购联盟可以提高我国钢铁业的议价能力

铁矿石没有替代品。铁、钢是资源转化型产品,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必须依赖铁矿石资源,没有别的可以取代铁矿石,这也就加强了供方的议价能力。

我国一年2亿多吨的钢铁产能,合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巨大的买方力量。全球铁矿石贸易有两个市场:一是通过长期供应合约建立的市场,主要的交易方是巴西淡水河谷等矿业巨头和各国一些规模较大的钢铁企业;另一个是现货市场,较小的铁矿石供应商和较小的钢铁企业以现货方式交易铁矿石,价格随行就市。现货市场更能反映供求关系,在铁矿石供应紧张的情况下,现货价格大大高于长期合约的价格。享受长期合约供应的钢铁企业可以获得优惠的价格,而我国钢铁公司只有宝钢等几家大钢铁企业纳入了长期合约市场,占绝大部分产能的众多小钢铁企业只能去现货市场抢夺铁矿石,一些中小贸易商看到有利可图,也纷纷挤入铁矿石贸易市场,造成我国铁矿石进口的猛增。2004年我国至少有1500万吨的铁矿石进口以后没有消耗掉。目前,全国积港铁矿石已经突破3700万吨,这些矿石有很大一部分是贸易商从印度进口的,囤积以待涨价,这就人为地加大了铁矿石供求紧张的状况。同时也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品位和质量比巴西、澳大利亚矿石低的印度矿石的进口价格居然高于前两者,这自然会刺激前者提价。

目前我国政府也注意到了我国铁矿石进口的无序状况,开始整顿进口,如出台了新的铁矿石进口许可制度。同时,我国钢铁工业协会也出面协调国内钢铁企业,形成联盟,以宝钢为代表出面与必和必拓公司谈判,在国内钢铁企业空前的团结面前,必和必拓公司最终让步,放弃了加价的要求。我国钢铁工业的议价潜力得到初步体现。如果能更好地协调,形成一股力量,我国钢铁工业的议价能力还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其次,进行后向整合、打入上游供应链是提高议价能力的有效途径。

日本钢铁企业只所以能至今主导亚洲铁矿石进口定价权,与他们较早介入上游铁矿石资源、与供应商形成密切合作关系分不开的。我国钢铁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前些年已开始寻求参股国外铁矿石资源,目前更加大了向上游渗透的力度。宝钢集团几年前就在秘鲁买断了当地的铁矿资源;去年又在巴西与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之一的淡水河谷共同建立钢厂,以利用当地的铁矿资源;2004年3月武钢、唐钢、马钢和沙钢,与世界最大的矿产企业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联合宣布成立合营企业,联合经营Jimblebar铁矿山,中国四大钢铁企业各持有Jimblebar矿山10%的股份。这一系列的海外采矿行动,已经使中国铁矿石进口量中,有21%来自于中国钢铁企业在海外参股的矿山。但总的来讲,这种后向整合的力度还不够,无法对供应商产生足够的威慑,难以获得真正的控制力。目前,国内钢铁企业已开始谋求对海外铁矿资源的控制权。如2004年4月2日,中钢集团联合国内几家大型企业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拟以20亿美元投资澳大利亚铁矿,并拥有控股权。虽然目前投资铁矿比以前贵了许多,但这有利于稳定海外矿石资源供应,对进口依存度已达50%的我国钢铁工业而言,也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

最后,我国钢铁工业需要加快整合,以提高集中度,提升议价能力。

目前我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但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大钢铁企业很少,而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小钢铁企业众多,它们产品档次低,效率低,浪费资源,环境污染严重,仅靠市场自身的力量进行产业整合将比较漫长,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去调控。新钢铁产业政策的出台将会抬高钢铁业的进入门槛,推动钢铁企业的优胜劣汰,加速钢铁行业的整合,从而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地位和议价能力。

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全面分析钢铁行业

中国入世以来,伴随着中国汽车的“井喷式”增长,钢铁业也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近年来跨国钢铁企业争先恐后地来到中国,更严酷的竞争已经来到中国钢铁企业的家门口。如何把握发展的机遇,抢占市场,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是钢铁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采用波特“五力”理论对钢铁行业进行了分。

行业新入竞争者

钢铁行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进入该行业需要有大量的沉淀成本投入.,钢铁行业是宏观经济产业链上的重要行业,我国主要的钢铁集团与其上家和下家建立了密切的长期合作关系,新入厂商难以对现有的大钢铁集团形成威胁。在政策分析中提到,政府对钢铁行业的投资过热情况加大了调控力度,新入厂商,甚至是新项目的审批将变得非常严格,这对业内现有厂商来说是提供了一种无形的保护。

替代品的威胁

在目前材料工业的发展水平下,钢铁行业几乎没有近似的替代品。钢铁行业占有的市场力还是最大的。我国进口钢材主要集中在高档钢材部分,加上贸易保护政策,进口钢材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威胁并不大。

买方价还价的能力

在我国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情况下,钢铁需求也出现了明显下降,长材的需求受紧缩性政策的影响最大,因为其主要下家建筑行业正是这一波紧缩性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之一。虽然以后这一政策环境会有所缓和,但形式仍然不容乐观。相反,由于需求方的分布比较广,扁平材市场的需求将获得稳定增长。

供应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近年来,受中国市场强劲需求推动,全球钢铁行业景气向上,由此推动全球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且有进一步被抬高的预期。为此,钢铁生产商与铁矿石供应商之间常进行价格谈判,已成为全球钢铁产业上下游之间博弈的重要体现。对于铁矿石自给率较低的钢铁企业而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和市场谈判中的被动地位,不啻为最大经营挑战。因为钢铁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提升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会进一步提高与上游铁矿石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另一方面,主要钢铁生产企业向上游扩展,提高铁矿石自给率,又挤压了现有铁矿石供应商的市场空间。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我国钢铁行业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分割状态,各大钢铁集团基本上处于地区垄断地位。在价格方面,国际市场钢材价格上涨令钢材进口大幅下降,并且拉动了国内钢铁产品价格水平,甚至使一些已停产的厂商重新投产。短期内钢材产量变动将主要受到价格水平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产量将随宏观经济增长稳步提高。特别是扁平材市场。价格上涨的趋势不会持久,需求不足会令其下降到一般水平,而其中长材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和受需求的冲击的影响程度都将大于其它钢材产品。


下载:钢铁行业红月刊【2011-11期】.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