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农业机械-农机行业-农机-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农业机械步入高增长通道。一方面,农业人口进城,农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显著,迫切需要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机械化;另一方面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成为了头等大事,工业装备也有了相当基础,有条件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农业机械产业的发展。此外,政策护航、国外经验等也将共同助力农机行业快速发展。

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长期从事机械行业研究,我们定期向外界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期机械行业研究红月刊课题为“‘四层面’助农机进入快速增长通道”,重点向读者呈现如下内容:

>> 宏观面: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促使农机发展

>> 政策面:政策护航,政府逐步加大对农机的扶持力度

>> 经验面:韩国、台湾农业机械化经验

>> 微观面:农机社会化服务、适度规模的土地集约化,农机有利可图

>> 农机行业总体快速增长

农机行业总体快速增长

宏观面: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促使农机发展

劳动力稀缺程度的上升直接反映为劳动报酬的增长。自2000年后,无论是名义值还是实际值,平均工资的增长率都高于同期GDP增长率。以2009年为例,名义平均工资增长率和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分别为12.0%和13.0%,而同期实际GDP增长率仅为9.2%。

2010年,我国农民工总量24223万人,其中外出15335万人,意味着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中大部分都不能够回家料理自家的农田。而2009年农民工平均工资1417元,同比增长了5.7%。

而农业生产中,以水稻生产为例,劳动力成本约占54.1%,包括育秧、耕作、移栽、田间管理、收获等阶段都需要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在人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机械替代人力也就成了最好的解决方式。

政策面:政策护航,政府逐步加大对农机的扶持力度

政策支持农机行业力度逐步加大

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并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多种形式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早在1993 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特别是2004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措施,规定了国家对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的税收优惠、财政给予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补贴及贷款支持、农业机械的生产作业服务收入享受税收优惠等扶持措施,并要求县级以上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农业机械化信息搜集、整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

提供免费信息服务。2010年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

补贴政策常效化,补贴力度加大

从2004年以来,连续7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农业机械购臵补贴纳入国家支农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对农业机械购臵补贴作了明文规定,催生了我国农业机械购臵补贴制度的建立,并在实施运行中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机械购臵补贴政策及相应的补贴制度,已经成为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农业机械“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继续实施并完善农机具购臵补贴政策,发挥补贴制度对促进农机工业新产品研发和生产、销售的导向作用,充分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机工业健康发展”。

实施农业机械购臵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全社会用于购臵农业机械的资金大幅增加,全国农业机械购臵总投入从2003年223.69亿元,增加到2009年约500多亿元,有效推动了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臵。其间农民用于农业机械购臵的投入,从215亿元增加到近360亿元,增加约150亿元,引导带动作用十分显著。与此同时,带动了农机工业产销两旺,农机工业总产值2005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9年又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2300亿元,2010年2838亿元,同比增幅26.36%。

经验面:韩国、台湾农业机械化经验

韩国的农业机械化经验

韩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2—1970年);是农业机械化起始阶段,特征主要是普及耕整地机械。

第二阶段(1971—1980年);是扩大普及农业机械阶段,制定(1978)了成为国内农业机械化事业主干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这一时期供给的主要机种为已实现了国产化的动力耕耘机,这种机械首次由国内制造并开始普及;用于灌溉的机械-抽水机的供给也很充足;收割作业时实现了用动力脱粒机替代脚踏式脱粒机;水稻的收割也实现了用收割机替代镰刀了。同时曾是农民们主要的重体力劳动的插秧作业也实现了用步行式插秧机来替代了,这开创了农业作业的新气象。

第三阶段(1981年至今);是全面实现机械化阶段。进入80年代后,由于农村的劳动力逐渐向城市的产业部门集中,农村开始进入没有农业机械就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的时期,农村进入了由老弱者从事农业生产的时期。因此此时农村的农业生产无法再依靠人力来完成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也比任何时期都更加突显了,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机械化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努力方向。

台湾的农业机械化经验

第一阶段(1950—1970年):20 世纪50年代,台湾开始引进耕耘机等农业机械,在60年代后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机发展较快,台湾本地产的农业机械已占多数。

第二阶段(1971—1980年):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步扩大,农机工业也进一步发展。在这个阶段牵引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尚需进口外,耕整地、种植、栽插、管理、收获、干燥、运输等各类农业机械都是台湾地方产品。

第三阶段(1981年—至今):实现全面机械化并向大型化和自动化发展。80年代中期,台湾全省插秧机械化率达96%;水稻收获机械化率达到84%,稻谷干燥机械化达63%;水稻生产的其它环节机械化程度已达97%。杂粮生产机械化、坡地作业机械化、禽畜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等也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1988 年台湾已拥有手扶拖拉机59651台,插秧机26336 台,抽水机127307台,水稻联合收割机16727台,喷粉喷雾机79851台。1997年,台湾的稻作栽培、整地、插秧机械化水平达到98%,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的面积占总种植面积97%,稻谷干燥机械化程度达到100%,农业机械化程度在亚洲属于较高水平。

日、韩、台湾省在发展农业机械化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起飞阶段,日韩两国及台湾省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在工业飞速发展中,推行“工业反哺农业战略”,利用政策、资金、技术一系列反哺措施,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科技兴农政策导向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经营规模和提高农民科技化素质上。日、韩及台湾的农业都是站在工业巨人的肩膀上成长的。一方面,高速发展的工业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推动了农业发展的同时,工业化飞速发展又为农民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

微观面:农机社会化服务、适度规模的土地集约化,农机有利可图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获得高产、稳产的必要物质条件,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农机购臵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购臵农机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农机社会化服务增加效率,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以联合收割机为例,单机价格5.5万元,政府补贴5000元,购臵的成本为5万元;若以水稻一年两熟,每天能收割40 亩,每亩地价格50元,每天刨去油价等成本500元,工作40天,可得纯收益60000元,一年就可以收回投资成本。若再加上外出跨区作业所得,年收益相当可观。

同时,与手工收割相比,耗时仅为人工作业的1/10~1/5,还可减少粮食损失5%~8%。在播种、施肥、喷药等生产管理环节,农业机械可以节省生产成本18%~22%,提高产量13%~16%。

适度规模的土地集约化有利于农机广泛使用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化的发展需要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其相适应,小农经济经营模式,难以发挥农机具的作业效率,阻碍了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因此,需要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而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土地改革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完善了“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的农地流转制度,为中国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农机行业总体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农机行业总体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中国农机全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83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36%。同年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2%,这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有史以来机械化生产方式比重首次大于传统生产方式的历史巨变,机械化生产方式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主导和支配地位,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这个重大转折,意味着农业生产要素正在发生先进替代落后现代改造传统的根本性转变。

“十二五”规划又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机化发展目标,这些为我国农机市场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而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区域农机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巨大的农机保有量以及各个品类的农机产品的差异构成了我国农机市场发展的基础,决定了未来我国农机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和良好发展前景。2011年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实现产值1582亿元,同比增长34.5%,产销率超过97%,为“十二五”时期开了一个好局。


下载:机械行业红月刊【2011-12期】.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