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长虹继续领跑电子信息制造业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6-08-05  浏览:


  根据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报数据,2016年(第30届)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日前揭晓,华为、联想、海尔、长虹等位列前茅,其中长虹以百强第七位继续领跑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大力推进物联网智能转型的过程中,成功实现家电主业与智能服务新兴产业的“双轮驱动”。


  据了解,在2015年经济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中,长虹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产品智能化、管理运营改革以及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等一系列战略实施,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今年一季度,长虹运营持续向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6亿元,同比增长1148.64%。而更被业界看好的是,长虹面向物联网的智能转型开始从谋划阶段步入全面成长阶段。


  CHiQ新品频出智能制造全面升级


  立足互联网、面向物联网推进长虹产业转型与升级,2013年10月,长虹董事长赵勇宣布启动实施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新三坐标”智能转型战略。2014年,长虹陆续推出颠覆行业传统的CHiQ系列电视、冰箱、空调,在家电行业引发“CHiQ现象”。而近两年,长虹继续加大力度推动终端产品智能升级与迭代。


  去年3年,长虹推出全球首款移动互联电视CHiQ二代,为智能电视增加了一颗“移动芯”,并基于长虹大数据平台实现实时收视统计、根据用户喜好推荐节目等创新应用,而随着青年领袖、全民偶像邓超担当CHiQ代言人和产品经理,长虹CHiQ电视成为近两年来最受年轻消费者喜爱的智能电视之一。


  而今年6月,长虹又推出了“空间智变”CHiQ二代物联网冰箱和具有全天候自控技术的CHiQ智慧空气管家,智能应用再次突破。


  而据长虹内部人士透露,随着长虹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交易三大平台的持续打造,在长虹智能转型的“产品池”中,已经储备了若干个面向物联网的智能创新产品与应用,未来将陆续面市。


  构建物联新生态智能服务空间巨大


  根据长虹“新三坐标”智能战略,在“协同化”方向,长虹要完善各个终端的联接与协同,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发展智慧家庭、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业务,实现产业边界的拓展,使长虹成为业内最具竞争力的智慧家庭产品提供商和智慧生活系统服务商。为此,长虹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新商业模式及平台的探索。


  去年7月,长虹推出“智慧社区下的智能家庭”服务解决方案,首期推出“点点帮”智慧物业和“妥妥医”智慧健康两大业务平台。“智慧社区下的智慧家庭,是长虹智能战略落地的又一重大举措,是长虹由单一的智能硬件向智能硬件+线下优质服务转型的重要拐点。”


  而通过智慧物业、智慧健康两大业务平台的试运行,以及越来越多的长虹智能终端接入大数据平台,设备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的沉淀,使长虹面向物联网的智能转型又有了突破性进展。今年3月,长虹重磅发布全球首个开放的物联运营支撑平台——UP平台。据悉,UP平台以用户中心、设备中心、支付中心等21个能力中心及能力开放平台为基础,可提升全产业链条能力的产品化和服务化,实现基于场景的用户运营、数据运营,快速支撑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生活等领域孵化的物联网创新应用,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跨垂直业务线的物联网生态体系。UP平台打通物联智能硬件开放、支持物联生态应用及推广,以平台形式提供技术和服务能力,实现产业融合和服务协同。随着第三方产品和厂商的不断接入,逐步完善平台能力和产业生态,实现物联网生态圈,共创共赢,为人民生活服务。


  物联运营支撑平台的诞生,标志着长虹智能服务新兴产业的核心基础支撑能力已成功构建。依托UP平台,长虹已经成功孵化出点点帮、妥妥医、购食汇、家事帮、能源管理、关护通、车联网、智慧学习等多个智能服务产业公司。今年一季度,长虹成功中标广元人口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智慧城市项目,中标金额超过2亿元。


  作为工信部2015年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长虹不仅在智能研发、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诸多突破、成果丰硕,在智慧家庭、智慧社区以及智慧城市等新兴业务推进中,也不断突破。智能服务作为长虹“十三五”产业规划中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正在成为长虹“十三五”期间再造一个新长虹的核心驱动所在。而未来物联网将是一个具有万亿元增值空间的产业,长虹从家电制造商向生活服务提供商转型,抢占物联网风口,未来发展空间无疑将更加巨大。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相关研究成果《电子信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细分市场研究团队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我们以最新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为依据, 常年为政府部门,全球500强企业提供下列细分市场研究咨询服务:
  1. 行业分析:研究行业发展关键因素、规模和发展趋势、发展环境
  2. 产业链分析: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看行业机会
  3. 产品分析:研究产品产销情况、销售模式、进出口状况、市场需求
  4. 企业分析:针对潜在企业的研究、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
  5. 市场分析: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
  6. 竞争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及企业竞争分析
  7. 盈利能力分析:行业和潜在重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