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市域物流布局规划的通知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7-01-20  浏览:


  渝发改贸〔2016〕1551号


  各区县(自治县)发展改革委,两江新区经济运行局,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市域物流布局规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五大功能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根据《关于印发重庆市法定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计划的通知》(渝府办发〔2014〕70号)精神和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深化工作的相关要求,特编制《重庆市市域物流布局规划(2016—2020年)》,引导五大功能区域各级各类物流园区合理规划、科学发展。


  第一章 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一节 规划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和内陆国际物流枢纽。


  ——物流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立足交通、产业、城市、物流“四位一体”,规划形成“两环五带”物流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以枢纽型物流园区为核心,节点型物流园区为辅助,配送型物流园区为补充的“3+12+N”市域物流园区网络体系。


  ——物流枢纽功能更加强大。重庆作为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和内陆国际物流枢纽,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市外货物占重庆港口货物周转量比重达到50%以上,市外货物占江北机场货物周转量比重达到30%以上,“渝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市外货量占比达到45%以上。


  ——物流通道更加通畅通达。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完善,铁公水空联运无缝衔接。全程物流高度发达,依托铁路枢纽、沿江港口、航空货运站、保税港(区)、物流园区等物流设施,形成集公、铁、水、空多种运输方式衔接顺畅、组织有序的复合型国际国内物流网络。


  ——物流资源更加集约。物流项目园区化,逐步引导城市小散乱的物流项目向物流园区集中,实现从分散到聚集的转变;提高物流仓储用地容积率和投资强度,整合物流园区闲置用地,提升物流用地使用效率和效益,实现从粗放到集约转变。


  ——物流组织更加高效。全程物流、多式联运、共同配送、甩挂运输、第三方物流等现代物流方式快速发展,信息化、标准化广泛运用。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5%左右。


  第二节 规划原则


  以交通为纽带。在国际贸易大通道、国家或区域运输大通道上,依托国家级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在紧靠公铁枢纽、港口、机场和各类口岸及海关监管通道的大型转运枢纽上统筹规划建设物流园区。


  以产业为支撑。依托制造业和重大市场群的空间格局,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的联动发展,降低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物流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生产效益。


  以城镇化为导向。根据城镇发展规划、人口聚集等情况,确定物流园区规模、功能定位、辐射半径,合理布局物流园区,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第二章 市域物流规划布局方案


  在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指导下,结合重庆市物流发展基础和布局条件,形成“两环五带”物流空间布局,构建“3+12+N”市域物流园区网络体系。


  第一节 物流空间布局


  (一)两环。


  绕城高速物流发展环。依托绕城高速和主城区铁路枢纽环线沿线物流枢纽、产业集群和大型商品交易市场集群,重点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物流,主要满足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物流需求,是重庆“十三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的核心区域。


  三环高速物流发展环。依托三环高速和有关铁路连接线沿线物流节点、产业集群和大型商品交易市场集群,重点发展生产性物流和商贸物流,主要满足城市发展新区物流需求,是重庆“十三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五带。


  渝西北物流发展带。依托兰渝铁路、兰海高速公路、包茂高速公路等交通物流大通道,实现与川北、西北地区的物资交流,发展区域物流和面向中亚、欧洲的国际物流,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


  渝西南物流发展带。依托内昆铁路、渝黔铁路、渝黔高速公路、渝昆高速公路等交通物流大通道,实现与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的物资交流,发展区域物流和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衔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渝西物流发展带。依托沪蓉高速公路、成渝铁路等交通物流大通道,实现与川东地区的物资交流,发展区域性物流,衔接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


  渝东北和长江沿线物流发展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沪渝高速公路、沪渝铁路等交通物流大通道,实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物资交流,发展区域物流,衔接长江经济带。


  渝东南物流发展带。依托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等交通物流大通道,实现与湘西、黔东北、鄂西南地区的物资交流,发展区域性物流,衔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第二节 物流园区布局


  到2020年,构建“3+12+N”市域物流园区网络体系。


  3个枢纽型物流园区。依托“三个三合一”国家级枢纽平台,布局建设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重庆航空物流园、果园港物流园等3大枢纽型物流园,加快完善形成内陆自由贸易采购中心、供应链金融中心、临港产业服务中心、物流大数据中心、物流贸易协同创新中心五大功能,提升开放深度和广度,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和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物流仓储用地规模控制在3.5—8.5平方公里。


  12个节点型物流园区。依托重大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发展生产物流、商贸物流和多式联运,辐射重庆部分区县和邻近省市;物流仓储用地规模在0.5—6平方公里之间。包括:江津珞璜物流园、涪陵龙头港物流园、万州新田港物流园、南彭贸易物流基地、东站物流园、白市驿—双福农产品物流园、合川渭沱物流园、长寿化工物流园、永川港桥现代物流园、忠县新生港物流园、黔江正阳现代物流园、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


  N个配送型物流园区。依托重要对外交通设施,主要服务本区县并兼有城市配送功能,物流仓储用地规模在0.2—0.6平方公里之间。包括:涪陵白涛化工物流中心、北碚静观物流园、江津德感物流园、綦江物流园、大足市场物流园、南川商贸物流园、璧山现代物流园、潼南物流园、荣昌物流园、双桥邮亭铁路物流园、铜梁大庙物流园、万州董家物流园、奉节物流园、梁平物流园、云阳物流园、酉阳物流园、歇马配送中心、龙兴配送中心等。


  第三章 物流园区规划方案


  第一节 枢纽型物流园区体系


  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依托“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和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铁路口岸、铁路保税物流园,发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集货运枢纽、商贸服务、生产服务、口岸服务、保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建设内陆铁路物流枢纽。设计年集装箱吞吐能力175万标箱。主要服务重庆全域、承接中西部地区国际国内铁路物流需求,以兰渝铁路、遂渝铁路、襄渝铁路、渝遂高速、绕城高速、快速路一纵线、快速路二横线等为园区主要对外通道,规划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3.9平方公里。


  重庆航空物流园。依托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两路寸滩保税港空港功能区、中新(重庆)航空物流示范项目、航空口岸,以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为契机,发挥陆空联运优势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集保税物流、快件快递业务、航空货物分拨集散、货运代理等功能于一体,建设西部航空货运枢纽。设计年航空货邮吞吐能力110万吨。主要服务重庆全域、承接川东黔北地区以及东亚东南亚国际航空物流需求,以铁路枢纽东环线、绕城高速、渝邻高速、快速路六横线等为园区主要陆路对外通道,规划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8.5平方公里。


  果园港物流园。依托内河最大的果园联运枢纽港、长江黄金水道和中新鱼复多式联运物流示范项目、水运口岸,发挥陆水联运优势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集多式联运、仓储配送、保税贸易和物流等功能于一体,建设长江上游航运物流枢纽。设计年货物通过能力3000万吨,集装箱400万标箱(全口径)。主要服务重庆全域、承接西部地区及长江沿线航运物流需求,以长江黄金水道、渝怀铁路、绕城高速、渝邻高速、渝宜高速、快速路二横线、快速路六纵线、快速路六联络线等为园区对外主要通道,规划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3.8平方公里。


  第二节 节点型物流园区体系


  江津珞璜物流园。依托珞璜铁路货运站、西彭—珞璜市场群等,以多式联运为基础,以新型建材、印刷包装、机械制造等行业供应链物流服务为重点,集仓储物流、物流增值服务、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建设以大宗商品集散为主的现代物流园。设计年货物通过能力2000万吨、集装箱100万标箱。主要服务城市发展新区南部地区、承接川南黔北等地区物流需求,以规划绕城高速、快速路一纵线、快速路二联络线等为园区主要货运通道,规划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3.1平方公里。


  涪陵龙头港物流园。依托龙头港区、渝怀铁路和沿江高速,重点发展建材、木材、粮食、矿石、煤炭等大宗物流的集散中转和集装箱物流、保税加工等,建设渝东黔北铁公水多式联运物流枢纽。设计年货物通过能力3000万吨、集装箱150万标箱。主要服务涪陵及周边区县,承接渝东南、黔东北地区物流需求,以长江黄江水道、渝怀铁路(园区专用线)、沿江高速、绕城高速等为物流园区主要对外通道,规划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2.4平方公里。


  万州新田港物流园。依托新田港区、宜万和达万铁路、渝宜高速、沿江高速,集口岸物流、临港加工、加工配送、商贸货运物流等功能于一体,建设三峡库区多式联运物流枢纽。设计年货物通过能力3500万吨、集装箱150万标箱。主要服务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承接川东、鄂西、陕南等地区物流需求,以长江黄金水道、新田港铁路专用线、万忠高速、万州绕城高速等为园区主要对外通道,规划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1.5平方公里。


  南彭贸易物流基地。依托铁路东环线、高速公路,集商品贸易、多式联运、产业融合、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建设重庆工业原料集散中心、西南地区重要陆路物流配送平台、重庆—东盟公路国际物流港。设计年货物通过能力3000万吨。主要服务重庆大都市区南部片区,承接川南、黔北地区公路物流需求,以铁路枢纽东环线、绕城高速、渝黔高速、渝湘高速、东城大道等为园区主要对外通道,规划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6平方公里。


  东站物流园。依托东港港区、铁路东站和迎龙市场集群,


  集多式联运、物流仓储和配送加工功能于一体,发展集装箱、商品车滚装和散货运输。设计年货物通过能力2000万吨,航运集装箱20万标箱,滚装商品车18万辆。主要服务大都市区东南部片区物流需求,以长江黄金水道、铁路枢纽东环线、绕城高速、沿江高速等为园区主要对外通道,规划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4.5平方公里。


  白市驿—双福农产品物流园。依托白市驿涉农物流加工区和双福农产品批发市场,发挥公铁联运优势,集冷链物流、粮食物流、农产品加工、生鲜农产品贸易、城市配送等功能于一体,建设市级粮食、冷链专业物流中心、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主要服务重庆全域及成渝城市群生活性物流需求,以成渝铁路和高速、绕城高速、渝泸高速复线、快速路一纵线、快速路二联络线等为园区主要货运通道,规划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4.9平方公里。


  合川渭沱物流园。依托兰渝铁路渭沱货运站、嘉陵江临港码头,发挥铁公水多式联运优势,集大宗物资运输、多式联运、配送中心等功能于一体,建设区域性物流园。主要服务城市发展新区的北部地区,承接川东北地区物流需求,以涪江航道、兰渝铁路、遂渝铁路、兰海高速、潼合高速和三环高速等为园区主要货运通道,规划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4平方公里。


  长寿化工物流园。依托长寿化工园区,发挥铁水联运优势,集物流仓储、临港作业、化工品交易等功能于一体,建设市级化工专业物流园区。主要服务长寿化工基地物流需求,以长江黄金水道、渝怀铁路(园区专用线)、渝宜高速、沿江高速支线、三环高速等为园区主要货运通道,规划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2.8平方公里。


  永川港桥现代物流园。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挥公水联运优势,集仓储配送、加工、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建设渝西地区大宗物资物流园。主要服务城市发展新区西部地区件杂散货航运物流需求,以长江黄金水道、三环高速、省道208、省道206等为园区主要货运通道,规划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2平方公里。


  忠县新生港物流园。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挥公水联运优势,集货物转运分拨、配送物流、仓储物流、商贸物流及临港加工等功能于一体,发展集装箱、商品车滚装、件杂货运输,建设区域性物流园。主要服务滚装物流和忠县、垫江、梁平等区域航运物流需求,以长江黄金水道、沪渝高速、省道103等为园区主要货运通道,规划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2平方公里。


  黔江正阳现代物流园。依托边贸交通优势,发挥公铁联运优势,集工业物流、农产品物流、城乡配送等功能于一体,建设区域性物流园。主要服务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承接黔东北地区物流需求,以渝怀铁路、黔张常铁路、渝湘高速、黔恩高速、黔张高速和黔遵高速等为园区主要货运通道,规划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1.3平方公里。


  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依托边贸交通优势、农产品电商、城乡配送体系等,发挥公铁联运优势,集专业市场、仓储加工、展示交易、农产品电商、城乡配送等功能于一体,建设区域性边贸物流中心。主要服务黔东北、湘西、鄂西南等武陵山地区物流需求,以渝怀铁路(危化品专用线)、渝湘高速、国道319和国道326等为园区主要货运通道,规划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0.5平方公里。


  第三节 配送型物流园区体系


  涪陵白涛化工物流中心。依托乌江航道、渝怀铁路、白涛化工码头港等,集区域性化工产品集散、为区域性化工产品服务、危化品配送、储存等功能于一体,建设化工专业物流中心和生产服务型物流中心。辐射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南及黔北地区。


  北碚静观物流园。依托绕城高速、渝广高速及城市路网,以城市快速消费品集散配送功能为主,服务北碚,辐射重庆主城西北区。


  江津德感物流园。依托合璧津高速、绕城高速、津马高速等,集公路运输、中转、仓储、流通加工、配送服务于一体,服务江津区,辐射渝西、黔北地区。


  綦江物流园。依托渝黔高速、渝黔铁路、黔渝新线铁路、三环高速等,集市场交易、储存、加工、运输、商贸物流、生产物流等功能于一体,服务綦江区,辐射渝南、黔北地区。


  大足市场物流园。依托渝蓉高速、三环高速、大邮路等,集市场交易、储存加工、仓储物流、商贸物流、生产型物流等功能于一体,服务大足区,辐射成渝经济区。


  南川商贸物流园。依托三环高速、渝湘高速、银佰高速南川—道真段、三涪铁路等,集农产品物资集散、仓储加工、批发交易、城市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立足南川,辐射黔北。


  璧山现代物流园。依托渝蓉高速、绕城高速、铁路枢纽西环线等,集仓储物流、城市配送、加工等功能于一体,服务璧山,辐射渝西地区。


  潼南物流园。依托渝蓉高速,集农产品物流配送、商贸物流等功能于一体,主要服务潼南,辐射渝西地区。


  荣昌物流园。依托成渝高速,成渝铁路,集商贸物流、工业物流等功能于一体,主要服务荣昌,辐射渝西地区。


  双桥邮亭铁路物流园。依托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市郊铁路,集区域配送、中转加工等功能于一体,主要服务双桥、大足生产、生活需求。


  铜梁大庙物流园。依托渝蓉高速,集仓储物流、区域配送等功能于一体,主要服务铜梁本区域。


  万州董家物流园。依托沪蓉、万开、万利高速公路和渝万客运专线、郑万铁路、沿江铁路等,集农产品和小商品展示展销、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区域配送等功能于一体,服务渝东北地区,辐射川东、陕南、鄂西等地区。


  奉节物流园。依托沪蓉高速、安张铁路和沿江货运铁路,集仓储物流、区域配送等功能于一体,服务奉节,辐射周边区县。


  梁平物流园。依托沪蓉高速、渝宜铁路,集农产品仓储物流、商贸物流、区域配送等功能于一体,服务梁平,辐射垫江等周边区县。


  云阳物流园。以城市配送功能为主,主要服务云阳本区域。


  酉阳物流园。以城市配送功能为主,主要服务酉阳本区域。


  歇马配送中心。依托绕城高速,以城市配送功能为主,服务北碚、沙坪坝区。


  龙兴配送中心。依托绕城高速和城市路网等,以城市配送功能为主,服务两江新区、江北区、渝北区。


  第四章 物流通道规划


  第一节 畅通对外大通道


  按照“两环五带”物流空间布局体系,以水运航道、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空中航线为骨架,构建各种运输方式畅通便捷、有机衔接、高效集约、国际国内通达的物流交通网络。加快完善物流交通枢纽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成四大航运枢纽;依托米字形高铁和普速铁路网,建成两大国家级铁路物流枢纽;依托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建成国际航空枢纽;依托南彭公路港,建成公路物流枢纽。进一步提升五大物流通道能力。


  西北向:建成兰渝铁路,规划建设渝西高速铁路,进一步畅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提高重庆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西南向:加快渝黔铁路和渝黔高速扩能建设,规划建设渝昆、渝贵高速铁路,进一步畅通重庆至东南亚和北部湾国际出海通道,增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通行能力;西向:打通渝蓉高速公路,实施成渝铁路扩能,进一步畅通成渝藏物流通道,拓展区域性物流;东北向及长江沿线:加快郑万高速铁路建设,规划建设沿江高速铁路和货运铁路,推进三峡大坝过闸扩能和长江航道整治,进一步畅通重庆连接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物流通道,增强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物流通达能力,提升通江达海能力;东南向:加快渝怀铁路二线、黔张常铁路建设,规划建设渝湘高速铁路,进一步畅通渝湘闽物流通道,拓展区域物流空间。进一步完善航空网络:加强国际航线开发,增开全货机航线,丰富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航空货运网络;研究规划货运机场,强化空中物流通道体系。


  第二节 畅通重点园区、枢纽港区连接道


  尽快打通连接枢纽的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实施铁路、公路引入重要港口、公路货站和物流园区等工程。加快推进铁路枢纽货运外绕线建设,提高既有铁路线路利用水平。加强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强化出入城道路与高速公路衔接,减少过境货物对城市交通的干扰。鼓励城市充分利用骨干道路,分时段、分路段实施城市物流配送,有效建设货物装卸、转运、倒载次数。


  铁路集疏运。依托普速铁路网,建设一批园区型、疏港型铁路支线和企业专用线,畅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支撑五大功能区域产业、城镇发展。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为突破口,重点推进港口、机场、园区的铁路连接线建设。推进沿江货运铁路前期工作。加快铁路进园区工程,加快园区铁路连接线建设,加快建设铁路枢纽东环线、黄茅坪支线、机场支线,西永综保区铁路专用线,通过枢纽环线、支线、专用线连接千亿级园区和百万吨级企业,实现铁路与港口、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大型企业的有效对接。引导企业投资建设粮专、商专、油专、冷专、鱼嘴国际汽车产业城等一批企业专用线,形成干支高效衔接的集疏运系统。加快进港铁路建设,重点推进江津珞璜、涪陵龙头山、万州新田等枢纽港以及主城东港、合川渭沱等重点港区进港。


  公路集疏运。着力提升枢纽港站、园区公路连线通过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效解决港口、铁路货站“最后一公里”问题,扩大枢纽港站辐射范围,全面提升集散效率。加快歇马隧道、成渝高速中梁山隧道扩容改造工程、华岩隧道、龙洲湾隧道、一纵线中柱段、一纵线高新区至成渝高速段、机场专用快速路北段、寸滩长江大桥及南引道、中坝路、白居寺长江大桥、华岩隧道西延伸线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新开工建设一纵线中心站到狮子岩段、一纵线高新区至成渝高速段、一纵线成渝高速至华岩隧道西延伸段、蔡家嘉陵江大桥、郭家沱长江大桥、水土嘉陵江大桥、六纵线南段、歇马隧道东西连接段、渝蓉高速连接道等项目。加快万州新田港疏港大道、合川港区渭沱作业区疏港大道等进港公路建设。


  第三节 主要货运枢纽


  加快铁路货运枢纽建设。建成兴隆场编组站,启动建设东港区段辅助编组站,逐步形成“一主一辅”编组站,满足未来重庆铁路枢纽的发展需要。逐步构建团结村、小岚垭2个全国性铁路物流中心,加快建成白市驿、南彭、龙盛、木耳4个区域性铁路物流中心,逐步推进磨心坡、北碚、唐家沱、鱼嘴、德感、双福、大路、澄江9个地区性铁路货运站建设,逐步形成“2+4+9”三级铁路货运站场体系。


  加快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具有铁公水多式联运条件,集散能力强,商务、信息配套等设施完善,能够承担区域间物流仓储、中转、交换、衔接功能的货运枢纽(物流园区)。重点打造空港、团结村、鱼复(果园)、南彭4大国家级综合货运枢纽,加快建设主城白市驿、水土、江津珞璜、涪陵龙头山、万州新田、合川渭沱、黔江正阳、永川港桥8大区域性货运枢纽,加快推进大足邮亭、忠县新生、秀山武陵山等一批货运枢纽建设,支撑产业快速发展。


  南彭综合货运枢纽。建成铁路东南环线南彭1000万吨级货运站。基于大型批发市场集群、南向公路物流通道和公路保税物流中心三合一优势,构建以高速公路网为依托,以国家公路货运站场为节点的区域性公路货运网络,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


  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规划铁路装卸到发设施,形成4个线束8条铁路装卸线,主、附两个集装箱堆场和一个大型冷藏箱区,可容纳4列火车在站内同时装卸集装箱,实现集装箱班列整列到发;建设一关两检、堆存区、仓储区、不同箱类专区、修箱区及其它服务设施;配备现代化集装箱装卸搬运设备以及先进的堆场管理及调度监控系统,实现高效率地自动化运作;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江北机场航空枢纽。加快推进第三跑道和航空货运设施建设。积极拓展航空货运市场。充实奥克兰等澳州航线,加密与日韩、东南亚、南亚等亚洲航线,培育开罗、约翰内斯堡等非洲直飞航线。打造以江北机场为枢纽、云贵川藏为节点的中转网络。新增通航城市70个,通航城市总数达到220个以上,航线350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力争达到100条。在重庆航空口岸开展免税业务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改革试点,加快重庆市快件集散中心和跨境电商等重大平台建设。


  果园港区。规划建设5000吨级泊位16个,设计年通过能力3000万吨,水运集装箱200万标箱,进港铁路规划4条到发线、9条货物线。继续建设仓储物流区、完善港口配套设施,重点开展集装箱、商品汽车多式联运。


  珞璜港区。规划建设5000吨级泊位增加到8个,设计年通过能力2000万吨,集装箱100万标箱,进港铁路规划3条到发线、10条货物线(含整备线)。作业区一期工程建设4个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1200万吨,集装箱60万标箱。建设多用途、大宗散货泊位及配套设施。


  龙头港区。划建设5000吨级泊位15个,设计年通过能力3000万吨,集装箱150万标箱,进港铁路规划11条到发线、10条货物线。作业区一期工程建设3个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380万吨。建设多用途、大宗散货泊位及配套设施。


  新田港区。规划建设5000吨级泊位19个,设计年通过能力3500万吨,集装箱150万标箱,进港铁路规划9条到发线、7条货物线。作业区一期工程建设5个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660万吨,集装箱50万标箱。建设集装箱、大宗散货泊位及配套设施。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规划落实


  充分发挥重庆市物流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市发展改革委总体牵头,加强与国家和市级相关规划的衔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各区县(自治县)在本规划指导下组织编制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节 强化要素支撑


  加强用地保障。规划期内的市域物流园区、重大物流设施的确定,应当以本规划为指引,近期建设用地指标投放应符合本规划。规划实施要确保空间的足够弹性,局部区域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用地缺口,可通过用地指标平移等措施予以解决。


  落实财税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财政在重大物流规划、物流园区建设、物流项目实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对被评为市级重点物流企业和项目的,全面落实税收、规费减免政策,尤其在“营改增”环节,加强统筹协调,增强政企合力,全面落实物流业税收抵扣政策。


  进一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方式,加大社会资金引进力度,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支持物流企业挂牌上市融资。支持银行与物流园区合作定制金融产品,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鼓励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增值服务。


  第三节 强化园区建设


  规范园区管理。园区作为本规划的主要载体,各级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区域资源优势、产业特色、市场需求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有序建设、规范管理。加强信息报送,每年12月底前,枢纽型和节点型物流园区要向市物流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交年度发展报告,包括一年来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与措施等。


  优化园区服务。园区运营管理主体要强化服务意识,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增强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完善公共事务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工商、税务、关检等部门入驻园区,丰富口岸、保税等开放功能,不断提升园区集聚辐射能力。


  附件:1.重庆市域“两环五带”物流布局示意图

 


  2.重庆市枢纽型和节点型物流园区布局示意图.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