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1年我国猪肉价格调查情况分析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1-07-19  浏览:


  近期,在“粮”闹着危机的情况下,与其并称“猪粮安天下”的“猪”也开始了属于它自己的那场“秀”。在蛰伏了2009、2010近两年的时间后,终于在2011年的5月开始,猪肉价格开始“一路狂飙”。开始了它特有的“过山车”式的运行轨迹。所谓“过山车”是指游乐场里有着特定轨道,忽高忽低、忽快忽慢能给人们带来刺激和愉悦的娱乐工具。


  然而,我国生猪市场也有一个特定的轨道,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我国生猪市场每三年一个变化周期,每个变化周期又分“上升期、高峰期、下跌期、低谷期”4个阶段,这种价格的波动规律犹如过山车的运行轨道一般——忽高忽低、忽快忽慢,给人们带来刺激,但不一定能带来“快乐和愉悦”。并且,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不成规律的规律却让猪肉行业的从业人员“惧怕不已”,甚至影响了我国养殖和肉类行业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那么,我们有什么方法来摆脱这种“过山车”式的猪肉价格变化规律呢?


  行情


  现状:猪价淡季价格不跌反涨


  按照“常规”猪肉价格在端午过后将进入销售单价,价格会相应的有所下降。但是,今年猪肉市场反馈的数据却反应出“我国猪肉价格走出了一个和经验完全相反的独立行情”——价格“淡季不跌反涨”。


  有专业机构分析称“五一”过后,全国各地生猪价格一路上扬,涨势迅猛呈现出一天一价的大涨局面。以5月16日-27日为这两周为时间节点。其中,华中地区这两周出栏均价由前两周的15.24元/公斤上涨到16.07元/公斤,即这两周比前两周上涨0.83元/公斤,环比上涨5.45%。华南地区则由15.93元/公斤上涨到16.79元/公斤,环比上涨5.40%。同期,华东各地生猪均价每天以0.1元/公斤递增。而东北、华北生猪价格也呈直线上涨。东北地区由15.61元/公斤上涨到16.79元/公斤,环比上涨7.56%。华北地区由15.68元/公斤上涨到16.93元/公斤,环比上涨7.97%。


  根据中国肉类协会提供的数据,猪肉价格已达到历史最高点。截止5月底,全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43.5%。辽宁、吉林、河北、山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青海等省区市的同比涨幅已超过50%,其余省区市同比涨幅多在40%至50%之间。


  预期:猪价或于6月冲高


  展望未来猪肉价格走势,专家预计短期内生猪市场供给偏紧的形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当前饲料、人工等成本大幅上升的背景下,6月份生猪价格继续追涨动力强劲,或将达到一个“阶段性的小高点”。并且,艾格菲国际集团养猪事业部CEO尉明在预测:根据目前的供应关系和生猪存栏周期来看,猪肉的高价运行将保持到2012年的春天,甚至是秋天。


  原因:存栏数少导致供不应求成涨价主因


  对于当下生猪行情,有生猪养殖场的管理人员分析到:生猪涨价主要原因首先在于2010年上半年养殖户饲养亏本后,许多养殖户“宰猪减负”,导致了生猪存栏数的供应不足。其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猪瘟等疫病的影响也导致了生猪出栏数的减少。这两个主因导致了市场的供不应求,使得价格猪肉价格上涨。


  另外,饲料涨价、用工费用增涨,也使得生猪价格水涨船高。特别是饲料中的玉米价格比去年同期涨了6成,直接导致生猪养殖的成本上涨从而传导到了猪肉的市场价格上去。


  根本原因:产业链的不合理


  归根究底,导致猪肉价格上涨,我国猪肉价格变化呈“过山车”式规律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链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又主要凸显在生猪养殖规模上。据统计,按照每年存栏50头的标准来判定生猪养殖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来看,我国还有40%多的生猪养殖户没有达到规模化要求;若按照每年存栏1万头以上的判定标准来看,我国有80%以上的养殖户没有达到规模要求。由此可见,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低,大部分生猪是以农户散养为主。这就直接导致了猪肉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可控性增强,让行业充满了风险和挑战。


  政策原因:鼓励或许会导致养殖户“过剩”


  对于生猪养殖,我国财政部连续出台了十项政策扶持生猪养殖。其中对于能繁母猪的补贴和奖励等等,是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到生猪养殖中来。这样有利有弊,利在于扩大了生猪养殖的“户数”(不一定能扩大规模),保证了市场需求的供应;弊在于在这种政策激励下,加上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在供不应求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招揽”更多的养殖户,从而导致了养殖的混乱和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幻莫测”。


  在了解目前的市场情况和致因后,我们应该思考“过山车”式的价格变化规律会给从业各方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影响


  养殖户:暴涨暴跌让我们很“忐忑”


  在一般情况下,生猪收购价格的上涨时值得养猪户高兴的。但是,鉴于过往我国生猪价格“过山车”式的暴涨暴跌,养殖户们心里也没有底,到底是加大存栏数目呢,还是担心跌价减少养殖数呢?让他们难以抉择。我国生猪养殖大户吉林梨树县的一位养殖户说到:收购价格上涨,我们既高兴又忐忑。我并不希望能靠着现在每头猪赚七八百来大赚一笔,我情愿稳定点,每头猪只赚100元。要不这暴涨暴跌的我今年赚了100,明年又亏出去300,更不划算。所以,我希望生猪市场价格能长久稳定一些,这样我们养猪才有信心、才感觉靠谱。


  经销商:收购难加销出难。


  
现在生猪收购价格同比以往“正常”时期的3元、4元左右上涨到了8.8-8.9元,已然是涨了一倍有余。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收购商们也面临着收购难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二:第一是因为前两年的市场低迷,养殖户减少了存栏数导致了供不应求;第二是因为这供不应求导致了市场行情看涨,进而使得各经销商全国范围内抢购有限的生猪。


  除了收购难之外,经销商们还得面临销出难的问题。由于生猪收购价上涨,猪肉零售价必然也是水涨船高,使得终端消费者减少了吃肉的次数,这直接导致了零售商进货的数量减少。


  零售商:看上去很美,其实都在亏本。


  如果按照简单的逻辑来“认为”,猪肉价格上涨卖猪肉的也应该能多赚点。但是,这种逻辑是大错特错的。新发地是北京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在这里的猪肉零售商们正经受着“过山车”带来的刺激。一位黄姓商户说:6月份的猪肉进价已经涨到22.4元每公斤了,相比以往涨幅到了60%以上。并且,2011年1月我平均每天还能卖出去8-9头猪。但是,现在只能卖出3头左右,甚至有时还卖不完一头猪。加上摊费、用工费等等,从以往每月能赚2-3万甚至变成了现在的每月要亏2-3万。


  肉制品企业:产品原料成本压力加大。


  肉制品企业的生产原料固然是以肉为主。然而,猪肉价格的上涨必然要传导到肉制品企业的原料成本上去。以往三四元便可收购的猪肉,现如今价格翻了一番有余。这必然要增加其生产成本的压力。并且,这部分压力该企业内部消化,还是体现在产品上与消费者共同来承担呢?这也成了困扰企业的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猪肉价格“过山车”式的变化规律,最大的影响是让生猪养殖户们不知如何来掌控养猪数量和时机,这直接就影响了我国猪肉市场的供求关系,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猪肉的供给变化将更大作用的影响市场价格。所以,要改变这种“过山车”式的价格变化规律,必须从改善产业链着手,从最源头的养殖规模方面去对症下药。


  改变“过山车”式价格规律:要做大规模、做长产业链


  上文提到,我国猪肉价格呈“过山车”式变化规律主要是因为我国生猪养殖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低,大部分生猪是以农户散养为主的原因。这就使得,如果我们要改变这一情况,就必须去做大生猪养殖规模,做长产业链。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大养殖规模呢?


  规模化养殖厂与适度规模养殖户相结合:我国生猪养殖大省四川省的邻水县,他们对于生猪养殖规模建设的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根据邻水县畜牧食品局副局长熊维峰介绍:为了增加生猪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四川省政府以及当地政府为养猪户新建猪栏并进行相应的财政补助,以兹鼓励农户进行生猪养殖。熊维峰还介绍邻水县推广的适度规模生猪养殖户的生猪养殖形式。所谓适度规模生猪养殖户是指政府将散养的农户集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的适度规模的生猪养殖厂,进而取代散养农户。这样一来不但便于管理和疫病防疫,还能形成一定的规模,政府便于对养殖户进行市场引导,从而对市场起到相对稳定的调节作用。


  此外,邻水县还拥有年存栏500头猪的规模养殖厂250家左右。正是这种规模养殖结合适度规模养殖户的生猪养殖形式,使得2011年1月至5月邻水县的生猪出栏数达到47.35头,相比2010年整年的110万头增长了5.99%。对稳定当地的猪肉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养殖方式还保障了生猪养殖户的利益,让他们没有因为价格的暴涨而盲目跟从,因价格的暴跌而损失惨重。这种养殖方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规模化的生猪养殖具有生猪出栏不断层、疫病预防有保障、产品质量有保障、管理能力强、成本相对低以及市场的调节能力具有稳定性等优点。但是,要如何才能做大养殖规模呢?


  做大规模的难处:眼下,做大生猪养殖规模在我国还面临着三个主要难题:一是养殖场土地使用问题;二是由于生猪养殖免税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三是环保技术能力的薄弱。


  要想做大生猪养殖规模如何解决以上三个问题是必须面对的事情。然而,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主要的方面还是在于政府。


  加大土地审评方面的支持:在我国说起土地,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房地产”、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这使得我国的土地变得尤为的“金贵”。然而,生猪养殖想做大规模必须有更多的土地来建设更多的养殖场,这就要求一些地方政府能够“忍痛割土”,对生猪养殖用地审评给予更多的支持。毕竟有“猪粮安天下”这么一说。


  加大环保技术方面的支持:生猪养殖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非常严格。然而,我国生猪养殖多是农户散养的形式存在,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尚不清晰更别说在环境保护技术方面能有何建树了。所以,在建设大规模生猪养殖场的同时,政府对养殖长环境保护技术的支持也应该相应的加大投入。


  地方政府需转变思想观念:因为生猪养殖是免税的,所以地方政府对此积极性不高。这让人多少有点觉得这种思想是否不太合适。作为政府,想不的仅仅是有更多的财政收入,还应该在产业建设方面多思考一下,因为生猪养殖的后续产业也能够为政府财政带来收益。就此看来,地方政府应该转变思想观念,要有整体的大局观,建设好猪肉产业链不比“土地财政”的收入少多少。


  以上是如何做大生猪养殖规模的观点,只有做大了生猪养殖的规模,对生猪养殖业有了更为合理有效的控制管理,生猪的供求关系才能相对容易的空控制,进而避免“过山车”式的价格变化规律带来的如“肉贵伤民,肉贱伤农”等问题。


  行情预警机制是个不错的思路


  此外,要想告别生猪价格“过山车”式的变化规律,还需要政府建设更为有效的行情预警机制,并且要真正的实施落实,适时的向生猪养殖户预警猪肉市场的供求变化和其他信息。避免生猪养殖户“一窝蜂”的加大养殖和减少养殖,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避免“过山车式”的变化规律。


  总的在来说,我国猪肉价格“过山车”式的变化规律,是我国生猪养殖的散、乱、盲目跟从等因素造成的。虽然,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的生猪养殖方式能够有效的缓解这样问题,让我国猪肉价格变化告别“过山车”式的规律。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这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相关分析

相关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