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XX市会展业可行性报告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3-01-22  浏览:


目录

第一章 综述 ……………………………………………………………… 4

第二章 会展行业概述 ……………………………………………………………… 4

  2.1会展业相关概念……………………………………………………………… 5

  2.2会展业的作用 ……………………………………………………………… 6

  2.3会展业的品牌价值 ……………………………………………………………… 7

  2.4 城市发展会展业的条件 ……………………………………………………………… 9

第三章 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概况 ……………………………………………………………… 11

  3.1我国会展业的现状……………………………………………………………… 12

  3.2我国会展产业环境分析 ……………………………………………………………… 14

  3.3我国会展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 15

  3.4我国会展业发展趋势……………………………………………………………… 17

第四章 Q市会展业运行环境分析 ……………………………………………………………… 19

  4.1Q市宏观环境分析……………………………………………………………… 20

  4.1.1Q市人文地理概况 ……………………………………………………………… 20

  4.1.2 Q市发展概况 ……………………………………………………………… 21

  4.2呼包鄂经济圈大环境分析……………………………………………………………… 23

  4.3Q市会展产业环境分析 ……………………………………………………………… 25

第五章 Q市会展业运行形势分析 ……………………………………………………………… 28

  5.1 全国会展市场格局分析……………………………………………………………… 28

  5.1.1全国会展市场格局 ……………………………………………………………… 28

  5.1.2 全国会议业基本情况 ……………………………………………………………… 29

  5.1.3 国内会展场馆建设与使用情况……………………………………………………………… 30

  5.2Q市会展格局分析 ……………………………………………………………… 32

  5.3Q市发展会展业的必要性和优势……………………………………………………………… 32

第六章 XX会展中心概述 ……………………………………………………………… 33

  6.1XX会展中心简介 ……………………………………………………………… 34

  6.2 XX会展中心优势分析 ……………………………………………………………… 35

  6.3XX会展中心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 36

第七章 XX会展中心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38

  7.1Q市发展会展业的主要优势 ……………………………………………………………… 38

  7.2会展对Q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 39

  7.3会展对Q市城市发展的作用……………………………………………………………… 40

第八章 XX会展中心效益分析 ……………………………………………………………… 43

  8.1经济效益分析 ……………………………………………………………… 43

  8.2社会效益分析 ……………………………………………………………… 43

第九章 结论……………………………………………………………… 44

第十章 建议 ……………………………………………………………… 44

第一章综述


  会展业以其创造的高利润及对社会综合经济指数增长的强劲拉动力,被公认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会展经济是会展业发展的衍生产物,具有高回报率、低交易成本和高产业带动系数的特点,能在短时间内聚合人流、物流、资金流,还能推动知识更新和观念改变。会展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对会展城市还易形成产业关联、知识外溢效应,给城市的综合影响力、整体功能和城市营销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催生和提供了一大批就业机会,是一个外部性很强的产业。


  中国展览业正处于预成熟期。展览会运作更加注重网络营销,以市场为导向,以参展商和专业观众需求为导向,越来越多的国内展览机构能举办国际性专业贸易展,同时不少国外著名展览公司,如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法国爱博展览集团、美国克劳斯展览公司等大力抢占中国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些国内品牌展开始培育成熟。未来的五到十年为中国展览业真正的成熟期。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选择,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作为经济新增长点的会展业,通过信息流、商品流、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集聚、辐射,成为各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近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育发展会展产业。贯彻落实《意见》,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大力发展会展业,不断提升我区的软实力。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顺利举办,不但为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门,同时还加深了人们对会展业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重视程度。按照中央“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我区提出“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的发展战略以来,如何在保持GDP增长、硬实力发展不落后的前提下,不断提升我区软实力,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会展业具有经济辐射性、城市建设性和对外宣传性等特点。依托资源、产业、区位优势,积极培育具有我区优势的专业和品牌会展业,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或综合性潜力产业,是我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章会展行业概述


  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助推器”。通过聚集巨大的物流、人流、信息流,会展业能够促进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2.1会展业相关概念


  会展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贸易洽谈会等,二是各种类型的大型国内外会议,三是体育竞技运动、文化运动、大型节庆活动、民俗风情活动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展览会。目前,最知名、影响力最大的是世界博览会。展是指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其概念内涵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其概念的外延包括各种类型的博览会、展览展销活动、大型会议、体育竞技运动、文化活动、节庆活动等。会展是指围绕特定主题多人在特定时空的集聚交流活动。狭义的会展仅指展览会和会议;广义的会展是会议、展览会、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的统称。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展示会等是会展活动的基本形式,世界博览会为最典型的会展活动。


  会展:是指在一定场所及一定时期内举办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论坛讲座、经贸招商洽谈会、科学技术推介会、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展示会、订货会、演艺、文化体育竞技赛和重大庆典、节庆等重大活动。


  展览会:指贸易和宣传性的展览,包括交易会、贸易洽谈会、展销会、成就展等。


  交易会:指由一个或数个相关的行业参与,以贸易和宣传为主要目的的现代形式的展览。


  博览会:一般指规模庞大、内容广泛、展出者和参观者众多,对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能产生影响并起促进作用的综合性展览会。


  展销会:指由一个或数个行业参与,以零售为主要目的的现代形式的展览。


  会展业:是展览业与会议业的总称,是指围绕会议、展览的举办,而形成的由会展的组织者、展览场馆的拥有者和展览设计搭建单位构成的行业。


  会展经济:以会展业为支撑点,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节庆、赛事等活动传递信息、提供服务、创造商机,带动交通、通讯、旅游、餐饮、住宿、物流等相关行业发展的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效应的综合经济。


  2.2会展业的作用


  1)产业带动作用


  会展业是集商务洽谈、技术交流、旅游观光、节庆活动、商品交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每一次会展节庆活动,都相应地推动举办地的商业、旅游、餐饮、酒店、交通、物流、广告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如深圳高交会期间,全市出租车行业的载客率达73%,10个主要旅游景区接待游客数增长近50%,全市酒店入住率也提升了30%。同时,展馆周边地带的房地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2009年,我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62.2%、36.5%,第二产业“一业独大”的局面仍然比较突出。为保证我区未来在产业结构升级转换方面,总的趋势向“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发展,尤其是增强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重视会展业的发展,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2)经济辐射作用


  根据德国IPO经济研究院的调查结论,如果会展活动本身的直接收益为1,那么相关产业的间接效益就为10,也就是说会展经济对其他产业的带动系数为1:10。以北京奥运会为例,根据高盛证券的研究报告,从2002年至2008年,奥运会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额外增长0.3%,对中国经济8年的贡献达到1.38万亿美元。所以有人说“如果在哪个城市办一个国际会展,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这个城市上空撒美元。”众所周知,经济是软实力的基础,多元经济的发展将会为我区软实力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


  3)城市建设作用


  北京市政府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5年内先后投入1800亿元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包括修建地铁、轻轨、高速公路、机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北京的交通和旅游设施与环境。拥有国际化的展览载体,不仅提升了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知名度,同时也增加了再次承办大型展会的筹码,会展经济和城市发展形成的良性循环,成为城市功能建设的直接推动力。我区呼包鄂三市虽被誉为“西部经济区”的核心和引擎,但由于地理、历史、自然等多种原因,这三市目前仍是全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区域,无法承载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吸引作用。因此,依托会展业开展城市建设,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对外宣介作用


  2002年以前,博鳌只是海南的一个渔村,自亚洲论坛在博鳌成功举办以来,这个小渔村一夜成名,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这种“博鳌效应”就是会展节庆业对外宣传效应最有力的证明。可见,会展业不仅可以为参展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推广企业产品,更可以树立城市形象、展示发展成果、弘扬文化艺术,这一特征与我区文化软实力“走出去”战略不谋而合,是增强区域凝聚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内容。


  2.3会展业的品牌价值


  会展场馆经营的先决条件,首先是必须依托自身品牌卓著,资源丰厚,资产优良等方面的优势,确定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找准市场切入点,实施正确经营定位,果断把握市场机遇,乘势而上,才能尽快打开经营局面,迅速抢占市场制高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会展业的品牌价值主要体现在四大优势.


  1)区位优势


  在选择建馆地段的时候,需注意两点因素.仅依靠大型的新建场馆,就只能满足大型展会的要求,而制约了展会多样化的特性,容易产生展览数量少,效果不佳,难以吸聚人气,对经济发展拉动力不强的弊端;但如果只限于城市中心区的展馆,又会因展馆面积不够,而无法承接和举办大型全国性巡展,国际性名展,从而制约了当地会展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对外沟通交流及招商引资的力度,制约了城市品牌与知名度的快速提升.因此要看清地段的优势,采取相应的宣传策略,吸引目标客户.


  2)品牌优势


  在中国,各地区的都拥有一两个知名的展馆。打响展馆知名度的其中之一的方法是举办全国性大型展览,以及它之前的发展历史。例如,广州的琶洲会馆,其实的继承了锦汉会馆的衣钵。以琶洲会馆为主题的发展战略,实施“多办展,办大展,办名展,创品牌”的经营策略。先后举办了多届的广交会,汽车展,工业展,中小型企业展等多个大型展览。以此,打响了琶洲会馆的名号,创造了具有价值的品牌优势,也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参展。


  3)多样化运作优势


  从国内展馆经营的模式上来看,主要有国建国营(广州琶洲展馆),国建民营(宁波会展中心曾经),民建民营(成都会展中心),合资建管(上海新博览中心),国建外管(郑州会展中心)等几种形式。从合作管理模式上来看主要有聘用顾问公司,提供经管意见;聘用专业管理公司经管;与外来管理公司合资合作经管等几种。


  4)地域竞争的优势.


  展馆数量的增多,必定形成展馆见相互竞争格局。新展馆的启用,必定会与原有展馆形成竞争,包括价格,服务等方面。好的地域取决于是否该地域交通便利,城市中心区的黄金地段,商业繁华,人流聚集,周边配套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等。当展馆拥有此地域优势时,就使得展馆的得天独厚,可以说是具有了无可比拟,无可替代的商业价值和发展空间。


  上述四种优势得以集中在一个展馆体现,国内尚不多见。每个展馆都具备各自的优势资源,展馆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巨大,资产丰厚,就看如何去充分发挥,挖掘它应有的潜在价值和效益潜力。市场永远是正确的。只要找准了自身经营发展的方向,把握住主业和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就可以把企业做大做强。


  2.4城市发展会展业的条件


  1)明确会展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般而言,会展业的发展需要具备若干前提条件:一是制造业发达,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二是经贸活动频繁,市场繁荣;三是城市功能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四是展馆及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确定重点发展会展业的城市有近60个。但许多城市在作决策时,往往忽略了会展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导致决策失误,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我国展馆总面积排名世界第二,但空置率却在80%以上。除部分城市取得成功外,许多城市受社会、经济、文化、交通、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展会成效非常有限。因此,在进行会展业发展决策时,必须分析本地是否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只有因地制宜、科学决策,才能避免盲目发展带来的资源闲置和浪费。


  2)准确的定位


  由于各个省市的经济状况、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工业生产基础、商贸的发达程度各异,因此在确定会展主题时,要因地制宜,准确定位,走自己会展业发展的健康道路。


  首先,要根据本地本市现有的行业基础定位。象上海、北京这样的综合性国际大都市办什么展览都可以,因为它的市场基础很好,不受行业基础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城市就不能开展会展业。中小城市可以结合地区特色,开展与自身综合实力相适应的会展。如浙江的台州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00家。台州充分利用这一特色。举办了99中国日用商品交易会,吸引了800多家企业,成交额达21.3亿元,大大扩大了台州的知名度,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第二是根据未来的行业发展定位。深圳高交会很多年前举办的时候,深圳的IT和高技术产业并不很发达,展览会规模也不大,但是政府对这个产业未来发展已有很好的规划,所以展览会现在办得非常成功。政府、企业选择展览会都是如此。


  其次,是根据本地区和周边的工业经济和商贸基础定位。最后展览会要看市场需求,不一定都要以办成国际性的为唯一指归。实践证明没有国际性并不说明展会不成功。


  3)要培养会展业专业人才


  发展会展业,必须形成培养人才的机制,这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瓶颈。由于我国对会展经济研究起步较晚,各地都缺乏真正懂会展业的人才。据调查目前上海全市会展从业人员约有5000名,但其中具有5至10年实际操作能力和经验的专业人才却不足50人。随着申博成功,上海有望成为21世纪亚太地区的重要会展中心,但会展人才中百里挑不出一个的悬殊差距,已成为上海确立重要会展中心地位的瓶颈。为了消除人才缺乏带来的消极影响,部分城市已经采取了措施,如引进高层次的会展人才,培养专业的展览型人才。厦门专门组织有关人员到新加坡、美国等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去学习取经,加强与国外会展业的交流和沟通,取长补短。特别是厦门大学在新的学科中设置了会展专业班,对于培养会展管理人才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4)培育品牌展览


  会展业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打造品牌展览。随着展览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涌现出广交会、高交会、厦洽会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展会,中国的会展业已成为一些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消费增长的重要产业。目前中国的会展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其中重复办展的状况极其严重,因此需要政府、决策机构整合资源,把分散的人力、资金进行宏观统筹,创造出具有影响的品牌,这是保证会展业长久不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5)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政府主导型展会的特征体现在:地方政府不惜投入巨额财政资金,直接策划主办旨在宣传本地形象、扩大本地影响、带动本地产业发展的各种综合性会展活动;大多由政府成立临时机构或组建事业单位来举办,不论盈亏,亏了财政兜底;展位不够了用行政命令或免展位费,客商不足靠部分海外老关系和本地老百姓捧场。据一位专业人士透露,一个政府主导型展会,地方政府的直接补贴和各种支出少则几十万元,多则几百上千万元。随着政府行为日趋规范和对政府财政支出约束的提高,政府对会展的支持恐怕会越来越少,政府主导型会展经济的转型迫在眉睫。


  目前大部分的地方政府对于怎样实现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市场化转型还相当迷茫,原因在于政府与企业的会展经营理念不一样。企业将展会视为商业运作,以利益为导向,政府办展更多的是要实现这个展会各方面的效益,比如对产业的拉动,社会影响力等。目前在上海、深圳等地,几个由政府培育的展会交给企业操作之后,结果发现企业短期利益导向太明显,当地政府只好又收了权。虽然如此,但市场运作是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概况


  3.1我国会展业的现状


  我国的会展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直到2002年国家统计局重新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才在“商务服务业”大类中增加了编号为L7491的“会议和展览业”小类,结束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没有会展行业的历史。据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08年会展业活动继续保持活跃,与往年相比,2008年在国内举办的国际性会展学术活动非常频繁,规模和档次都创历史新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会展业总规模连续保持近年均20%的增长速度。我国会展活动的数量在1997年突破1000个大关之后,于20012005年期间呈明显增加趋势。据统计,2003年会展业所带来的产值超过86亿元人民币,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2001年翻了近一番,而2005年中国会展业的收入达到了l00亿元。然而中国的会展业目前仍处在“青春期”,其发展状况和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展馆建设幅度加大、使用率偏低


  从2001年至今,全国各省市纷纷投资兴建展览馆和会议中心,使其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目前全国正式注册并具有举办经济技术展览会条件的展览馆有118个,在2004年正式办展的展览馆总量为90个。这90个展馆举办的展会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其中以房产建材、生产设备、人才招聘、文化体育、新兴技术、医疗保健、服装纺织、旅游酒店、食品饮料、综合展会数量最多,居2004年前十位。


  目前,中国展馆的可使用面积超过376万平方米,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德国,而展馆建筑的面积也超过了美国。加强展馆的建设为促进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硬件支持,但是展馆的重复建设与建设项目的盲目攀比,往往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造成攀比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许多地方政府把展馆定位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或形象工程,所09个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广东、辽宁、陕西、四川、江苏的苏州、河南的郑州及黑龙江的哈尔滨。以为了追求豪华,每平方米的建设投资大都是2万~3万元人民币.大大超过其他国家的投资。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明显降低了会展业的利润,阻碍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尽管中国展馆的建设投资经常在几十亿元,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展馆的使用面积普遍偏小。一般国内的展馆只有1/4或1/s是用于展览的。例如,广交会琶洲展馆建筑面积为40多万平方米,其中只有15万平方米可用于展览。此外,中国展馆的使用率非常低,绝大多数展览馆平均使用率不到l5%,一般只有10%左右。而使用率达到30%左右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和广交会新建展馆已经算是全国使用率最高的展馆了。


  2)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会展经济产业带初步形成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提出要大力发展会展业。除西藏外,国内各省市都有了自己的展馆。然而中国会展业在发展上尚存在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只有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的沿海地区会展业比较发达。以2004年为例,举办会展活动最多的5个省和直辖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四川。而该年举办会展最多的三个地区依次是华东地区、华北和中南地区。其中在华东地区中,以上海举办的展会数量最多,占整个地区的45%。而华北地区的展会举办情况在各省市之间的分布极其不均衡,其中北京市举办展会的数量占整个地区的87%。在会展业发展比较迅速的中南地区,广东省的表现最为突出。此外,在西南地区以占该地区总量62%的四川省举办的展会数量最多;在西北地区则以占区域总量60%的陕西省举办的展会数量最多;而在东北地区占区域总量72%的辽宁省所举办的展会数量明显高于其他省份。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等会展城市为中心的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已经初步形成,分别是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江三角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这些经济带通过准确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了相互协调、各具特色、梯级发展的互动式会展经济发展格局。此外,长三角地区会展城市中有15个单位共同于2003年形成了中国第一个会展区域联盟,进一步加速了该地区会展经济的发展,并使中国会展经济市场呈现重心东移的态势。随后,在2004年8月,由长春、大连、哈尔滨、吉林、沈阳等5个城市的会展管理部门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东北中心城市会展联盟。会展联盟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会展经济合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会展举办主体逐渐多元化,政府主导性依旧明显


  中国经济体制一直带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特征,所以作为政府促进贸易、投资、技术、文化交流等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与载体,会展活动在中国大都以政府或半官方机构为主导。可以说以政府机构为主导是中国会展业的一个显著特色,其集中表现为中央及地方政府对会展行业的管理和调控,以及政府或准政府深入参与各类会展活动的组织与主办。


  3.2我国会展产业环境分析


  中国展览业实现法制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生态化发展,已经具备相当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中国展览业已经具备了较大的规模和相当的实力。无论是从展览基础设施、从业人员队伍,还是从展览活动数量和规模来看,中国都正在步入展览大国的行列。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展览业的作用,很多地方特别是大城市把展览业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展览行业协会正在稳步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协调、服务、管理作用。展览活动的供求双方正在逐步成熟,展览市场规则逐步完善,并在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实践中经受考验,积累经验。


  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展览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外展览市场越来越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资金、技术和专业管理人员流动相当便利。同时,中国对于服务业的保护措施越来越少,中国展览业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才能求得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企业积极地“请进来”和“走出去”,与国际经贸界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受国民经济和对外经贸关系发展的有力拉动,中国展览业将继续强劲增长,总体规模有望在近年内保持20%左右的增长水平。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展览业规范化发展。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进程加快,依法治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展览活动受到相关法律的规范、制约和保护,展览行业行为越来越规范,市场规律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将进一步推出对展览业的直接参与,依靠经济和法制手段对展览行业行为进行管理、协调和监督,行业协会将在行业协调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现代化企业特征的展览公司将成为展览业的主导力量。这是中国展览业实现大发展的有利时机。


  3.3我国会展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根据国家权威经济研究部门的研究结果,未来的十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产业当中,会展产业位列其中,深入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会展业将成为我国服务业当中增长快、发展潜力大、前景十分看好的行业之一,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支持我国会展业呈现美好前景的有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会展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体制基础是市场经济,世界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无一例外的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将为我国会展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体制环境和体制保障。


  2)经济全球化日趋发展,中国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


  世界展览业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都是经济高度对外开放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开放性和国际化是影响会展业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开展中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将带动会展业务大幅增加。


  3)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高速和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和市场两大因素。我国的机床展、电信展、纺织机械展、印刷展、冶金展、汽车展等一批专业性会展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并且跻身于世界同行业发展的先进行列,依靠的都是我国相关制造业整体提高这一产业背景优势。中国经济持续十多年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科技和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为我国会展业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强有力的产业背景支持。我国现代制造业迅猛发展和作为全球生产制造中心地位的形成将使更多行业,更多领域的专业会展迅速成长起来.


  4)国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巨大需求。


  市场营销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会展活动在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国外市场和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中所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企业更加重视参加会展,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5)各级政府对发展会展业的重视和支持。


  近年来,我国会展业蓬勃发展,会展活动在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扩大城市就业,提高城市知名度,推动内外贸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许多城市已将会展业作为地方“以展促贸、以展引资、以展会友,以展兴市,以展扬名”的支柱性产业来发展。


  6)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从国家层面提高了社会各界对会展活动的认知度。


  两项国际盛事的先后举办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对会展业的注入,带动我国会展业持续快速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会展业目前取得的巨大成绩和未来发展所具有的巨大潜力,但是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会展业发展中目前存在的不足和与发达国家间存在的差距。


  我国会展质量和档次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与世界成熟、发达会展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此,需要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提升我国会展业发展水平,推动行业走向成熟。


  3.4我国会展业发展趋势


  尽管目前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与自身的大国地位和资源条件极不相称,但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会展业将赢得众多发展的契机。概括而言,中国会展业在未来发展中将呈现以下八大趋势。


  1)产业化趋势:全面对接,产业互动


  会展经济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形式已经日益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会展经济所具备的产业化特征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会展经济的产业内涵不断延伸、会展经济产业效益快速增长和会展经济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国外会展经济发达的国家,会展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致为0.2%,而目前我国该比重仅为0.004%。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0.1%,届时我国会展经济将发展到相当规模。


  2)国际化趋势:宏观调控,扩展竞争


  对于众多国外展览公司来说,我国会展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随着服务贸易准入壁垒的取消,使他们进入中国会展市场的渠道更加畅通,并使国内会展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发展。另外,入世能给国内会展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办展技术。面临入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会展界应做好两方面的准备,即对内抓紧制定行业法规,对外尽快熟悉国际规则。


  3)法制化趋势:健全法规,规范市场


  与国际会展业的蓬勃发展相比,我国会展业的法制进程却十分缓慢,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会展的现行立法,包括关于会展审批管理的规定、关于举办者主体资格的规定、关于展品进出关、运输等的规定及(地方政府规定。随着会展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国会展业的法制化发展趋势会更加明显,会展法制体系会逐渐健全,以规范会展市场秩序,创造会展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集团化趋势:渠道多样,优势互补


  集团化是国内各个产业部门急需解决的共同问题,它是伴随市场竞争而产生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我国会展行业的集团化可以分三步走:一是采取横向联合、纵向联合、跨行业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组建会展集团;二是开展品牌竞争;三是实行海外扩张。


  5)品牌化趋势:规模导向,品牌支撑


  国内已初步涌现出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会展企业或展会,如北京国际会展中心、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等。然而与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国际性会展公司或展览会相比,无论在品牌的知晓度上,还是在品牌的无形价值或扩张程度上,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会展业的品牌化应主要围绕三个内容来进行,即培育品牌展会、建设会展名城和扶持领导企业。


  6)专业化趋势:专业定位,专业运作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会展业追求的都是综合化,强调小而全,并希望以此吸引更多层次、更多类型的参展商,结果造成展览会特色不鲜明、规模普遍小、吸引力不强。近几年来,国内会展界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一是展会内容的专题化。二是场馆功能的主导化。除了会议或展览需要有明确的定位外,场馆也应该有比较清晰的主导功能定位。在会展发达国家,一些国际性的品牌展会总是固定在某个或几个场馆举行,这样既便于会展公司和场馆拥有者之间开展长期合作,又有利于培育会展品牌,我国会展企业应吸取其中的成功经验。三是活动组织的专业化。


  7)生态化趋势:绿色理念,潜力无限


  中国会展业的生态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注重场馆的生态化设计。在兴建会展场馆时将从会展场馆选址、建筑材料选择到内部功能分区,突出生态化的特色。(2)大力倡导绿色营销理念。在组织整体促销或展会主办者在对外宣传招徕时,都将更加强调自身的生态特色和环保理念。(3)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注重节能降耗和三废处理,在布展用品的选用上也应做到易回收的材料优先。(4)以环保为主题的展览会将备受欢迎。


  8)多元化趋势: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从整体上看,世界会展业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具体包括产品类型的多行业化、活动内容的多样化和经营领域的多元化。中国会展企业应根据当地的产业经济基础和自身的办展实力,积极开发新的专业性展会。其次,会展形式正在从传统的静态陈列转向融商务洽谈、展会参观、旅游观光、文化娱乐等于项目于一体,这是全球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四章Q市会展业运行环境分析


  4.1Q市宏观环境分析


  4.1.1Q市人文地理概况


  Q市坐落在著名的黄河河套顶端,是连接环渤海经济带和西北地区的战略要地,是自治区战略布局中腹地开发的关键地区。Q市地处渤海经济区与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交汇处,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南临黄河,东西接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


  Q市地域辽阔,总面积为27691平方公里,Q市位于阴山----天山纵向成矿带上,矿产资源丰富,蕴藏有稀土、铁、煤炭、铝、金、铌等54种金属、非金属和能源化工原料。其中最为著名的白云鄂博矿山,是举世罕见的金属共生矿山,铁的探明储量约为10亿多吨,铌的储量居全国之首,稀土储量居世界之最,稀土储量不仅巨大而且品位高、生产成本低,占到全国稀土储量的91.6%,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54.2%,1999年Q市稀土产量(以氧化稀土计)占世界总产量的60%,是名副其实的“稀土之乡”。


  Q市境内有阴山山脉的大青山、乌拉山(以昆都仑河为界),山峰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峰海拔2324米。全市由中部山岳地带、山北高原草地和山南平原三部分组成,呈中间高,南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黄河流经Q市境内214公里,公路、铁路两桥并行飞架黄河南北。


  Q市属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景色宜人,气温适度。据《Q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Q市年均气温8.5℃,年最低气温-27.6℃,年最高气温40.4℃,年降水总量262.9毫米,年最大风速11.0米/秒,平均风速1.8米/秒,年日照时数2806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52%,全年沙尘天气12次。夏秋之时,是Q市绝佳季节,清风送爽,花香色艳,瓜果丰盛,蔬菜充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冬春二季,冰封雪飘,银装素裹,别具北国特色。


  Q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大城市,第一大工业城市,中国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Q市全市常住人口265万,市区人口209.73万,城市建成区面积360平方公里,市中心区面积315平方公里,为全国特大型城市。


  位于Q市中心的赛汗塔拉草原是全国唯一的都市草原,城中有草原,草原中有城市,特色独具,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的奇迹。风景区还有:梅力更、九峰山、等。地处沙漠边缘,响沙湾是人们亲身体验滑沙乐趣、感受大漠风情的绝佳去处。市区东北70千米的五当召(广觉寺),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中国的名寺。此外还有美岱召、昆都伦召等名寺。东河区境内的转龙藏,是风景秀丽的游览区。


  截至2009年底,全市中心建成区面积达到212平方公里,新增道路面积40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4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200万平方米,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8%,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4%,燃气普及率达到90%,市政设施完好率达到94%,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2010年Q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60.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4万美元。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今天的Q市,城市街道宽阔整洁、高楼林立、绿树成荫,霓虹彩灯交相辉映,风格各异的城市广场、小区景点比比皆是。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成公园10处,街头景点80多处,大型绿化广场17个,一个花园型城市已初具规模。2002年Q市被授予联合国最佳人居奖。同时Q市制定出《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关于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创业的奖励办法》、《Q市外资投资企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法规文件,为国内外客商在Q市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1.2Q市发展概况


  Q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工业化转型、城市化提升和现代化加速的良好发展时期,先后被评为中国制造业名城、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全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和全国最适宜发展工业的20个城市之一。Q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Q市站为内蒙古最重要的铁路枢纽和中国最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中国最重要的稀土、钢铁冶金、机械制造军工基地。


  Q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和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Q市的经济建设进入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基本产业得到加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形成了以铜铁冶金、稀土冶金及应用、机械制造、有色金属、纺织、电子、化工等行业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与韩国、日本、美国、泰国、中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出口商品多达27个大类,近200个品种。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由地方特色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其中包钢是国家大型钢铁企业之一,是少数民族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Q市铝厂是中国十大铝厂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稀土铝材国家重点生产厂家;Q市稀土高科是国内首家稀土上市公司;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北方重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国兵器工业特大型企业;建设中的东方希望50万吨铝电一体化项目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单股铝厂之一。Q市羊绒、亚麻纺线在国内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项关键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内蒙古鹿王羊绒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羊绒制品的公司之一,出口量一直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Q市是连接中国华北、西北最为重要的重要交通枢纽和中国西部重要的邮电通讯中心,现已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综合交通网络。其中贯通华北、西北地区的大动脉京包、包兰、包神、包西铁路在包交汇,东行可直达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长春、通辽、张家口、大同等地,西行可直达银川、兰州、西宁、嘉峪关、宝鸡等地,南行可连太原、西安、上海、南京、杭州、广州、南昌、武汉、石家庄、长沙、郑州、徐州、成都、青岛、济南、临汾等地;110、210国道穿越市区、呼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7条公路干线通向全国各地,形成了以丹东--北京--Q市--银川--拉萨为东西南北州县和北海--西安--Q市--白云为南北轴线,连接内蒙古自治区和近省、市、自治区的公路网络,密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现代化的民航机场实现了全国微机联网售票,机场等级已达到4D级标准,可供大型飞机安全起降,现已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西安、太原、石家庄、兰州、温州、三亚、深圳、大连、长春、昆明、南京、郑州、海口、呼和浩特、银川等地的航班,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较为完善支线航空运输网络,为本市人民及外商旅游或经商提供了方便、迅捷的服务。


  Q市获得过联合国人居奖,中华环境奖等重要荣誉,是全国首批和第二批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亦是内蒙古绿化最好的城市和发达程度最高的城市,内蒙古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和内蒙古最为重要的城市。是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GDP增速城市发展增速全球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Q市先后与国内12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并在7个城市设立了自己的办事处。结为友好城市的有: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保定市;江苏省的苏州、南通市;广东省的中山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北京市的海淀区;上海市的杨浦区、静安区。设立Q市办事处的城市有:北京、重庆、天津、上海、无锡、深圳、肇庆、满州里。


  Q市重视与国际的交流,向后与多个国家的的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如下所示:


  蒙古国鄂尔浑省鄂尔登特市1992.12.12签字地点:鄂省


  美国德克萨斯州埃尔帕索市1994.10.17签字地点:Q市


  法国夏朗德宾海省拉罗舍尔市1999.03.02签字地点:Q市


  南非普马兰卡省内尔斯普雷特市2002.05.08签字地点:Q市


  美国纽约市2011.07.19签字地点:纽约市


  4.2呼包鄂经济圈大环境分析


  呼“呼包鄂经济圈”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它真正开始发展壮大是在国家“十五”规划期间。为了使呼包鄂地区更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构想,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编制了《内蒙古呼包鄂经济圈及沿黄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从工业园区管理、政策支持、组织实施上制定了具体措施和配套政策。规划必须进一步加强区域统筹,积极推进一体化发展。今后,各工业园区不再单独建设生活服务区,要突破行政界限,和城镇建设融为一体,用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沿黄各地区也要从区域全局出发,进一步统筹规划产业布局,集中布局以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为主的工业园区。


  呼包鄂经济圈沿黄经济带随着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全国由南到北正在形成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和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四条连接东西部的经济增长轴线将构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这种以经济带建设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的新趋势,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促进地区经济在更高的程度上协调发展。


  从落实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系列就加快呼-包-鄂经济区快速发展的总体部署,统筹编制呼、包、鄂城镇群总体规划,并将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必将进一步服务和调控经济区的优化发展。


  呼、包、鄂城镇群是目前和未来自治区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发展的载体,加快呼包鄂城镇群规划建设,有利于自治区和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落实和实施,有利于全区经济布局的发展完善,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目标的实现,从而有效发挥出内蒙古得天独厚的优势。


  实事求是的讲,呼、包、鄂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城市化率为40%左右,内蒙古约为45%左右,而这一地区已达到52%,并且处于快速发展期,三市的地理区位条件也比较好,正在形成一个新的、有地理优势的经济区。同时在国家宏观布局上,也处于枢纽地位,有着坚实的补缺功能,能完善和优化国家经济区布局。城镇群组成了大、中、小相对合理,较为和谐的体系,为城镇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呼、包、鄂城市群发展,不仅是内蒙古自身问题,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问题,编制好呼、包、鄂城市规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机遇,意义重大。


  包鄂“金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想的提出,是自治区关于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统一,优势地区率先发展重大决策的集中体现。是自治区着力打造的最具活力、最具牵动力的经济“增长极”;是“十五”期间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亳无争议的“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Q市作为“金三角”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起着节点与纽带的作用,能为三市在更高层面上合理配置资源、有序流动生产要素架起链接平台。充分发挥好Q市在“金三角”中的作用,明确我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定位及发展重点,对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促进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Q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1年6月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推动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内蒙古西部地区率先发展。为此,专家们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呼包鄂地区极有可能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4.3Q市会展产业环境分析


  Q市是蒙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所以也称鹿城。“十二五”时期,Q市将主动对接京津冀、融入呼包鄂,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携手打造自治区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产业带和呼包鄂城市群,发挥好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承东启西连接三北


  “十二五”时期,Q市将积极参与环渤海分工协作,依托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上的战略合作,提升地区产业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区域合作向深层次、宽领域发展。孙炜东说,Q市要发挥承东启西和连接三北的区位优势,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对接,推动产品向市场潜力大的中西部地区延伸,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立足民族地区人文和生态优势,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在精品旅游线路完善、互补方面的合作,促进市场融合,形成区域联动和协同发展机制。


  为强化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产业地位,孙炜东认为Q市应发挥比较优势,依托产业基础好、资源禀赋优、城市设施全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做好与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推进区域合作共进、互利共赢;优化空间布局,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发展服务业,形成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城市近郊重点发展加工度高的都市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重化工、冶金等资源加工型产业向沿黄河、沿交通干线工业园区集中。同时,突出发展重点,继续抓好装备制造、稀土新材料和冶金延伸加工基地建设,培育知名品牌,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打造规模化、现代化的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


  2)推进呼包鄂一体化进程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规划,率先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率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西部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据孙炜东介绍,Q市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构建三市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做好铁路、公路客运站和道路的衔接,方便旅客和货物快进快出,实现客运的“零距离换乘”、货运的“无缝对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抓好公共信息网建设和扩能改造,完善邮政网点设施,逐步实现服务网络综合化和区域通讯同城化。


  Q市作为呼包银榆战略发展带的中心城市之一,将加快全面转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率先在“呼包银榆”经济带实现经济、社会、生态转型,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建成“呼包银榆”经济带的经济、贸易、科技、交通、信息中心城市和宜居宜业的区域性大都市。


  3)建设“四基地一中心”


  “十二五”时期,Q市的战略导向是:建设“四基地一中心”(国家重要的稀土产业基地、中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西部地区钢铁、铝镁产业基地和区域型现代服务业中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市,构建生态宜居城市。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通过结构调整、升级换代和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把钢产业由大做强钢铁产能达到2000万吨左右。鼓励煤-电-铝联产,重点发展稀土铝、精铝,电解铝产能达到200万吨左右年,就地转化率达到70%。发挥原料优势,培育引进一批产业链延伸企业,提高金属镁深加工水平,金属镁冶炼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


  Q市还将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稀土原料宏观调控,完善储备机制,提高产业科研水平,加速应用成果产业化,重点发展功能材料及应用产品打造“世界稀土之都”。发挥硅资源和电成本优势,壮大光电材料产业规模。


  “十二五”时期,按照“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提升”的要求,完善政策,营造环境,加快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占GDP比重达到45.7%,就业比重达到60%。


  对于发展现代农牧业,Q市将深入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南菜北薯、乳肉并举”和“品牌带动”战略,提高农牧业规模化、设施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打造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牧业,到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


第五章Q市会展业运行形势分析


  5.1全国会展市场格局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行业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场馆建设日臻完善,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和“新增长点”。


  5.1.1全国会展市场格局


  目前,全国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中心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或会展城市群,东北会展中心城市群和中西部会展城市群中心城市群也正在加速崛起。


  1)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


  环渤海区域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明显,国际经贸交流频繁,会展资源丰富,集聚了国务院各部委机构和50%以上的全国性行业协会,所举办的展览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而且知名的国际性、专业性展会比较密集。随着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逐步完善,这一区域的会展经济发展潜力将逐渐显现出来。


  2)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


  长三角区域有一定展览基础的城市多达20多个,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都是全国重要的会展城市。由于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产业优势以及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一区域的会展业发展起点高、专业性强、展览国际化程度较高。该区域会展定位明确,各具特色,错位发展,最具发展潜力。


  3)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


  珠三角区域由于加工贸易发达,制造业基础雄厚,消费市场活跃,为本地区展览市场提供了丰富的项目资源,展览场馆、展览项目、展览企业最为密集,拥有全国第一大会展场馆-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由于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明显,除广交会、高交会等少数展会外,这一区域展览活动绝大部分由民营企业主办,民营展览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居全国之最,而且主办的品牌展览会也最多,是中国展会竞争最为激烈、最为活跃的区域。


  4)正在快速崛起的区域会展中心城市


  除三大会展经济带会展城市比较密集外,在中国整个会展市场格局中,山东半岛从济南到青岛一线、海峡西岸从福州经泉州(包括晋江、石狮等地)到厦门、漳州,也都是会展城市密集区。全国其他广大地区,会展城市虽然为数不少,但分布情况都比较分散。正在加速崛起的中西部会展中心城市群,与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不同,没有形成以谁为龙头的会展经济产业带,而是各城市突出个性、培育地区特色展会,努力成为区域会展中心城市。目前,中西部地区郑州、成都、武汉、西安等城市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会展业发展势头良好,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谁能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中国三大国际性会展中心城市之后的第四个国际性会展中心城市,尚难定论。


  5.1.2全国会议业基本情况


  会议业是集专业交流、展览展示、对外宣传、参观游览于一体的新兴产业,是会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会议产业蓬勃发展,尤其从2007以来,随着APEC会议、中非论坛、上海合作组织、财富论坛、达沃斯夏季论坛、世界华商大会、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展览联盟(UFI)年会等多个高层国际性会议先后在中国成功举办,大大提高了我国会议产业的规模和水平。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的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举办的国际会议数量245个,在世界排名为第9位。其中北京以举办96个国际会议,排行世界各城市第十位。目前,我国会议服务市场的大致份额是:企业会议占45%,协会等单位会议占35%,政府会议占20%。


  随着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我国会议经济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会议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并正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1)会议经济研讨论坛培训逐渐增多。(2)一些城市积极建设会议中心,提出发展会议型城市的目标。例如,上海正在着力打造亚太地区的“会议之都”,大连市把会展业的发展定位为“打造成为东北亚具有影响力的会议之都”。(3)国际会议组织关注中国市场,一些著名国际会议及其会议公司开始进驻中国市场。(4)国际会议型酒店纷纷落户,国内同步发展会议型酒店。(5)出现一些新类型的会议形式,譬如游轮会议,休闲式非正式会议等。


  附:国际会议的界定


  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国际会议为定期性会议,至少要在3个以上国家轮流举行,与会人数至少50人。


  国际社团组织联盟(UIA):国际会议为与会至少300人,本国以外人数40%以上,会期3天以上。


  中国规定国际会议的标准:与会国家(含主办国)至少2个,与会人数至少50,外国与会者占20%以上。


  5.1.3国内会展场馆建设与使用情况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城市政府十分重视发展会展业,会展场馆发展迅速,不仅对原来规模小、设施陈旧、设备不配套的会展场馆进行了改造和扩建,而且按照现代化要求兴建了一批大型的现代化的会展场馆设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会展需求。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估算,截止201年,我国展馆数量已达到3000个,克用展览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目前,许多城市仍在继续规划建设大型会展场馆。据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全国建成的会展场馆面积将达700万平方米。


  表2005年以来部分扩建、新建和正在规划的会展场馆情况

城市展馆名称规划面积、预计完工日期
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2008年3月投入使用,室内展厅面积106800平方米
天津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滨海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于2008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展馆一层面积达18100平方米,展位868个
大连大连国际会议中心2008年11月启动建设,占地面积43000平方米,计划2010年9月前投入使用。会议中心包括:33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1800个坐席的高标准剧场以及若干中小型会议厅
义乌义乌国际博览中心2009年10月投入使用,会展展馆项目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可提供国际标准展位5256个
杭州杭州奥体博览城国际博览中心2008年6月启动建设,规划总面积583公顷,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展览中心共设置7500个国际标准展位;会议中心能满足举办APEC、达沃斯等高规格的国际会议
武汉武汉国际博览中心2006年12月启动建设,规划工地面积1.58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240万平方米
重庆重庆·西部国际会展中心规划室内展馆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室外展场20万平方米,酒店和会议中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从目前全国会展场馆的使用情况看,根据《中国会展业发展报告(2006-2010)》显示,2006-2010年,我国展馆平均年利用率仅为15%,说明我国展馆利用率偏低。


  表2001-2010年全国展馆利用率

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
展会面积(万平方米)41004290451747605050
同比增长(%) 4.90%5.30%5.40%5.60%
可展面积(万平方米)4005006298501000
同比增长(%)21.20%2525.835.117.6
展馆的平均年利用率(%)1515151515


  5.2Q市会展格局分析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会展业,在呼和浩特地区有一个国际会展中心,在赤峰有一个国际会展中心,其中每年办展数量不是很多,而且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5.3Q市发展会展业的必要性和优势


  Q市周边盟市及邻省地区均没有形成规模的会展设施,发展会展业对提高Q市中心城市的作用,增强Q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按照Q市的城市规模和经济状况,每年可举办各类展览30余次,举办各种会议30余次。


  Q市最为内蒙古第一大城市,推进城镇化进程,既需要借助会展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也需要大力发展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必要产业支撑。


第六章XX会展中心概述


  6.1XX会展中心简介


  XX会展中心东临建华南路,北靠建设路、西接成吉思汗生态园。占地面积约200亩,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总高度43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其中地下一层车库7000平方米,室外展场3.1万平方米。会展中心地处Q市规划新都市区的中心,北侧建设路是城市的主要干线,东南到Q市机场6.5公里,西距Q市火车站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另外,到天外天大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有10分钟车程,住宿餐饮非常方便。会展中心整体分为南部展览中心区域和北部会议中心、剧院区域。


  展览中心是会展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全长292米,宽162米,设有6个展馆,一层4个,二层2个。其中的一个展馆D馆作为城市馆,用于城市规划展览,另外5个展馆有1342个标准展位。展馆内供电、给排水、宽带接入和电话等设施均铺设在地槽或地井内,使用非常方便。在建筑的侧面,有两层专用布展场地。东西两侧各有两个圆形车道,转弯半径18米,卡车可直接进入二层展馆平台,方便企业布展。观众也可以很方便地由入口进入服务大厅,开始参观各个展馆。


  会议中心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拥有会议室32间,设有500人报告厅、300人报告厅、200人商贸洽谈室、新闻发布厅、具有同声翻译功能的圆形国际会议厅等各类会议室。建成后的会议中心将为Q市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大企业提供优质的会务服务,为Q市的对外贸易洽谈、外宾接待、商务谈判等活动提供适宜的场地。


  大剧院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有两层观众席,可容纳1500人。剧院除满足各类演出之外,还可作为大型会议之用。舞台具有伸缩、升降、旋转、平移等功能,并配备有先进的声光电设备,是内蒙地区设施设备最先进的演出场地。


  城市馆以“草原明珠、魅力鹿城”为展示主题。用过LED大屏幕、模型和舞台,表现出视觉、听觉、变换的灯光效果,浑然一体形成完美的立体空间,展示着Q市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城市馆一层划分为蓝图总览、Q市荣誉、城市概况、时间长河、追溯鹿城之旅、城市风景线、和谐之城等7个展区,二层是Q市城市建设重点区域展示。


  建成后的XX会展中心将作为城市发展标志性建筑,具有展览交易、会议举办、文化展示、舞台演出等功能,服务于市委、市政府及各行业协会、企业、社会各界人士,是Q市对外开发的窗口和平台。


  6.2XX会展中心优势分析


  XX会展中心依托Q市特色的草原文化,依靠地区优势以及配套服务优势做大做强品牌展会。同时依托Q市产业结构优势,不断积极培育乳业、煤炭、医药、电力设备等特色品牌展会,加速会展经营的品牌化,以促进Q市会展业协调、稳定发展。并树立“大会展”观念,实施“会展、旅游、贸易、物流”互动战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Q市现有的展会,Q市稀土高新博览会在全国甚至世界上都很有名气。XX会展中心的建成及投入使用,将是是目前全区最大的展览场馆,可提供5.3万多平方米的展览场地,它将结束Q市接待不了全国大型展览会的历史。


  在宾馆饭店方面:近几年来Q市宾馆饭店的建设速度和规模堪称自治区之首。截止2009年,我市已拥有35家星级酒店,其中四星级以上酒店有四家。同时还有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相当水平的酒店如丽晶酒店、天外天大酒店、兴苑大酒店等,这些宾馆酒店极大地缓解了住宿接待设施紧张的“瓶颈”状态,并通过引进国内外酒店的先进管理模式,提高了我市旅游饭店的管理服务水平,改善了我市的引资投资环境,也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Q市的战略导向是:建设“四基地一中心”(国家重要的稀土产业基地、中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西部地区钢铁、铝镁产业基地和区域型现代服务业中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市,构建生态宜居城市。


  6.3XX会展中心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Q市极具特色的区位条件及优势为会展业发展注入了活力,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会展业必将成为Q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中的增长型主导产业。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有效避免多头管理


  政府在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对会展业的财政支持以及宏观引导对当地会展业的长远、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Q市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Q市应该建立专门的会展节庆管理审批部门,负责会展节庆活动的审批和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会展业的发展方向及对策措施,整合会展资源,有效避免多头管理。


  2)规范行业准入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会展节庆管理审批部门要制定Q市地区会展业规范及会展业办展资质分级标准,明确主承办方的准入条件,并对主承办方的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的评估和认证,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有竞争实力的市场主体和展会项目,帮助它们做大、做强,树立展会的品牌形象,打造品牌展会。同时,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规范,依法行政,加强行业自查自律,逐步形成政府宏调调控、企业依法承办、市场规范运作的现代化会展运营体制。加强会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3)建立联动机制,提高效率,防患于未然


  会展节庆管理审批部门应与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和承办机构之间增强有效的协调,理顺关系,力求提高会展管理的效率,节约交易成本。会展节庆管理审批部门在做到审批管理的同时,应积极与工商、税务、市容、交通、卫生等诸多部门协调,为展商创造良好的交易环境。同时还应积极与公安、消防、边防等相关部门建立基于情报信息的安保联动机制,增强面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会展节庆管理审批部门应与不同场馆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避免在同一时期内不同主承办方在不同场馆举办主题雷同的展会,引发恶性竞争等不良后果。


  4)发挥Q市优势,树立特色会展品牌


  《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发展会展业列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明确指出:“培育会展主体和会展品牌,发展草原文化节、药交会等各具特色的文化节庆和会展活动,搭建经贸合作平台,提高展销活动的知名度和会展业的影响力。”《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提到会展业,并提出培育发展会展经济的概念。内蒙古优美的草原风貌、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风土人情的有机融合必能使“内蒙古草原文化”概念闻名于世,加速会展经营的品牌化,创立特色会展品牌。为了实现Q市会展经济良性发展与增值,必须牢固树立特色会展品牌观念,致力于培育国际知名会展品牌,积极实施展会、旅游、贸易、论坛、传媒互动战略,促进Q市会展业和谐、快速发展。


第七章XX会展中心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7.1Q市发展会展业的主要优势


  1)自然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


  我市地处祖国北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草原文化是我市独特的文化品牌。所以,Q市会展业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于深厚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特色鲜明的草原游牧文化和世界顶级的草原自然景观。此外,Q市还将会积极吸引和协调一些全国性会议展览活动在我市内召开。


  2)经济发展迅猛,硬件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从国际及国内先进经验来看,区域经济实力对会展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在国内的会展业中,北京、广州、上海列居全国会展业的前三甲,这与三座城市的GDP总量排序基本相同。我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会展业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全市公路、铁路、航空相结合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已经形成。完善的城市功能,优化的整体服务环境,使城市品位显著提高,具备了优先发展会展业的先决条件,也对其他盟市会展业的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Q市紧邻中国四大会展经济带中的两大会展经济带,即以北京为中心、天津为边翼的京津会展经济带和以沈阳、大连为龙头的东北会展经济带。随着Q市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其地缘优势将进一步凸显。Q市、鄂尔多斯市与呼和浩特市有望形成内蒙古最大的“会展经济圈”。Q市是世界“稀土之都”,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是亚欧大陆桥重要的桥头堡。


  3)民族文化建设的深入,为我市会展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


  近年来,在我市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化的政策法律法规,这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发布,为引导和扶持我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我市民族文化建设稳步推进的过程中,我市的旅游、娱乐、工艺美术、图书、广告、文艺演出、文物、电影、电视等行业都展现出勃勃生机,这些产业既是会展内容,又是会展的依托行业,这些文化事业企业的发展,将为我市会展节庆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7.2会展对Q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1)会展业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会展业一般被认为是高收入、高赢利的行业,其利润率大约在20%-25%,会展业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这是它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瑞士日内瓦、德国汉诺威、慕尼黑、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等,都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展览城。会展业的兴旺繁荣了城市经济,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如美国,每年要举办200多个商业展会,带来数十亿美元经济效益,我国香港每年也要举办各种大型会议和展览,同样收益颇丰。至于世博会带来的经济收益,更是不容忽视。


  2)会展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会展业是朝阳产业,是城市经济的助推器,带动了许多相关行业。会展业涉及服务、交通、旅游、广告、装饰、边检、海关、物流以及餐饮、购物、通信和住宿等诸多部门,不仅可以培育新兴产业群,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10,这样高的产业关联度使得会展业成为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促进商贸洽谈与交易


  会展业为参展的供需双方提供相互认识、洽谈和交易的舞台和机会,从而大大提高了政治、文化、经济、技术和贸易的交流与合作,商贸洽谈与交易因此而成为会展经济的重要内涵。以2005年举行的哈洽会为例,参会参展外商达1.1万人,国内客商共11万多人,签订对外经贸合同金额63.8亿美元,签订国内经贸合同金额495.3亿元。通过哈洽会,哈尔滨的企业触到了世界市场的脉搏,主动参与国际经贸大循环的意识大大增强。国际经贸活动的空前活跃,拉动了哈尔滨市产业的优化和发展。哈洽会上广泛的经贸合作招商引资以及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把哈尔滨市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向了新阶段除了直接经济效益之外,参展企业经营者的理念在开放中发生了转变,地方经济在开放中步入了快车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以及市民的文明水准在开放中获得了提高。


  7.3会展对Q市城市发展的作用


  1)会展业能提升城市竞争力


  从理论上讲,城市竞争力实际上是城市创造财富的能力,是一个城市与其它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多快好省地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会展业以其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影响力大等优势迅速在全球发展起来。其原因在于会展是城市所有产业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如果把所有的部门都放进一个产业来看,每一个产业,每一个企业都要有宣传,都要有展览,所以所有的产业都要有会展环节,那么会展这个环节是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的环节,它能为各个产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和财富。


  同时会展与企业地方经济活动有不可分性,这决定了会展对城市、产业和居民具有较强的财富和福利效应,会展能够迅速提升城市的功能,增加收入,增强办展单位或城市与会展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改善城市的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


  2)会展业能推动本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


  2010年世博会为上海乃至全国会展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通过会展业的举办可以促进城市的国际化,提升上海作为亚太地区或世界会展中心城市的知名度。


  另外,虽然上海本身的旅游资源并不丰富,但是周边地区(如苏州、南京、杭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所以2010年的世博会预计接待的参观者中有30%-50%将会做延伸旅游,这就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空间,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反过来又会增强上海开会办展的吸引力,从而体现出会展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双赢关系。


  3)会展业能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会展业将产生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所谓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它主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当城市的主导产业被确定后,将会通过扩散效应对整个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会展业通过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建筑、旅游、餐饮、金融保险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的方向演进,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方向发展,最终推动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优化将会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在第二届长春汽车博览会期间,长春市内10大商场贸易额同比增长37.1%,10大宾馆入住率提高48.2%,全市第三产业同比增加17%;每年在厦门举办的投洽会期间,将会有5万人汇集厦门,给整个城市的宾馆、广告、印刷、餐饮、交通等行业带来的收益超过2亿元。


  4)会展业能促使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和城市的基础设施。


  据测算,2010年上海市举办世博会将会其基础设施整整提前十年。现在上海已经有两个机场,铁路将形成五个方向、七条干线,年旅客发送量达到4500万人次,同时还会建造650公里的覆盖市域以及将长江三角洲周边城市地区相连的高速公路网络,还会造一些专门的交通路线。另外准备投资200亿的人民币,进一步完善通讯、供电、供水等其它的措施。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一位世界展览业巨头如此评说会展经济的重要性。以烟台举办的三次APEC盛会为例,协议外资额分别高达17.4亿美元、9.9亿美元、25.8亿美元,其中烟台占了大部分,有力地拉动了烟台经济的发展,并进一步改善了烟台的基础设施和市容市貌。


  5)会展业能考验城市综合管理职能


  会展业是一个非常综合的行业,它涉及到城市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跟政府很多的管理有关系,政府介入到管理是改善环境,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这方面能考验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


第八章XX会展中心效益分析


  会展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展业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大,它不仅可以拉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乃至社会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8.1经济效益分析


  参照国内同等规模会展中心的运行情况,经详细测算,XX会展中心年预期收入1.2亿元左右,带动周围经济效益达到4千万元。


  XX会展中心的投入使用,有利于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地增加经济效益,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使地区经济实力大幅度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8.2社会效益分析


  当前,Q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加速转型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会展业,对于促进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XX会展中心的投入使用将有利于促进Q市的发展,加快Q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为Q市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可安排企业职工再就业和待业青年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Q市劳动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安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保障社会稳定,拉动Q市经济的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进一步增强Q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第九章结论


  会展业需要城市提供产业和服务的支撑,同时,城市又从会展业的发展当中收到极大的实惠。因此,城市与会展从来就是、也必将继续保持着这种高度互动的关系。没有城市,会展业无以立足;没有会展,现代城市将大为失色。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会展活动作为一种促进经济交流、贸易往来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会展业与旅游业、房地产业一并称为新世纪的“三大无烟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人形象地把会展业喻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发展贸易的大舞台”。


  会展业本身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国际上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产业收入则为9。所以,会展业是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办展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效手段之一。


  随着Q市经济的发展,依托我市优势资源,积极培育和扶持品牌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发展国际化程度高、贸易性强、影响面大的品牌会展将成为我市今后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知名度和促进城市开发引进和繁荣的主要措施之一。XX会展中心的建设,将真正架起一座让世界了解Q市,让Q市走向世界的桥梁。


  XX会展中心的投入使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综合效益和战略意义。


第十章建议


  会展业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也逐步加深,不仅通过网络广泛进行展览宣传,而且在网络上和参展商、专业观众进行互动式交流,及时发现服务中的缺陷并迅速改进;开辟网上展览业务,用专业的“展务通”,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洽谈、交易提供全天候的纽带服务,以个性化的产品、方案与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改善市场销售状况,有效降低渠道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会展业的网络营销战略中,网站利用互联网络媒体容量大、时效、互动的优势,为全国展览企业、参展商、专业观众、展会服务等展会产业的专业人士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传播和宣传推广服务。


  三、对我区会展节庆业发展的建议


  1、加强政府对会展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虽然世界上的会展强国,如德国、法国,会展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会展企业的市场运作力量,但在我区企业主体尚未形成真正的竞争力之前,强调政府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和培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前面提到的关于我区会展业存在的不足,离不开政府和相关组织的宏观调控和大力支持。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可以将城市发展规划与会展建设相结合,整合我区会展资源,防止内部不良竞争;在行业管理方面,政府引导市场和相关企业建立会展产业联盟,从而统一协调发展;在营销方面,需要由政府牵头,以区域或城市为营销目的地,联合企业进行整体策划和宣传,降低运营成本,塑造我区会展业整体对外形象。


  2、健全会展法规体系,建立行业约束机制。2010年呼和浩特市政府出台了《呼和浩特市大型活动及会展业管理办法》,但相关规定仅限于在呼和浩特市举办节庆、会展活动等方面,自治区范围内的会展业通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仍然是一空白。要促进会展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就需要举办地至少具备相关行业的约束机制和规范的管理及制度体制,使得办展单位在展会筹备、组织及执行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除了政府制定的法规体系外,民间会展企业成立的行业协会和会展学会也是维护行业内公平竞争的有利补充。2008年呼和浩特成立了会展协会,目前有会员151名,这一协会的成立对呼和浩特市会展活动的专业化管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现有的影响力仍然有限。全区范围内的会展民间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尤其在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以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间的协调作用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突出区域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开创自有会展品牌。从世界会展业的发展史来看,区域品牌会展业的发展与本身的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如以时尚、浪漫著称的巴黎,是品牌时装展和化妆品展的集中地;德国著名的汉诺威博览会也是从汉诺威的工业重镇背景发展而来。我区没有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缺少西安的历史和人文积淀,但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和草原文化却独一无二。所以我区发展会展业要扬长避短,突出优势,实现区别与周边城市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如我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风电装机、外送电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地下资源富集,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乌金;我区是乳产品销售大省,拥有全国产量第一的羊绒生产企业,这些都是可造就我区品牌展览会的无限资源。我区应下大力气培育自己的品牌展览会,如畜牧奶业产品及技术设备博览会、国际羊绒博览会,尤其是现有会展品牌更应重点扶持,如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鄂尔多斯国际煤炭及能源工业博览会等。发挥我区资源优势,打造草原文化品牌是我区会展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4、拓宽人才培养的口径,完善会展人才梯队培养体系。发展会展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会展人才和高质量的服务人员。会展活动的现场性强,要求接待和会展组织人员具有组织协调、现场管理及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对我区现有人才状况来说,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级教育机构,通过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或与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来满足梯队中底层人员大量不足的问题;同时,要注重与国外会展业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借鉴他国发展会展业和成功举办大型国际活动的经验,采用直接聘请和定向挖掘的形式补充有经验的高级专门性人才,为梯队的金字塔顶注入生机和活力,培植专业化的会展人才队伍,推动我区会展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会展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1)主管行政机构空缺,多头审批情况严重


  内蒙古会展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主管行政机构空缺,多头审批严重,随意发展的弊端。内蒙古会展业主管行政机构空缺致使会展行业发展规划无从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市场环境难以得到有效改善,会展品牌推广及会展城市推介等方面也存在政府缺位问题。此外,多头审批问题严重,经常出现展期接近、主题雷同的展会。例如,2009年春节前夕,展期紧邻的“裘尚之都”展会和“2009精品年货展销会”都打出了“年货”的口号,严重分流了置办年货的人流,小而散的展会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弊端显而易见。


  2)承办主体参差不齐,知识产权问题显现


  承办主体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快会展业市场化运作的必然选择。内蒙古会展业行业管理还处在摸索阶段,对于承办主体的准入尚缺乏严格的资质审查、评判。承办主体鱼龙混杂,政府部门、协会团体、公司企业一哄而上,偏重眼前利益,搞“地摊式”的运作方式,导致展会档次低、质量差,极大地破坏了内蒙古会展业的整体形象。同时,随着内蒙古会展业迅速发展,会展业的知识产权问题逐渐显现,相关知识产权问题涉及克隆展会、套用品牌、剽窃专利等。


  3)会展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内蒙古会展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会展管理审批部门与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尤其是缺乏与工商、税务、交通、卫生等诸多职能部门相关的“一站式”审批服务及与公安、消防相关的安保机制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方案。另一方面,内蒙古会展管理审批部门和场馆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没有纳入统一的规划,致使展会举办期间服务不周全,无人管理现象经常发生。


  4)整体特色不够鲜明,品牌文化不够突出


  品牌营销是市场营销的最高境界。随着“品牌时代”的到来,所有营销组合活动唯一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清晰而又值得信赖的“品牌印记”,达到产业利益“向心运动”的作用。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内蒙古还没有建立起具有地区特色的、国内外知名度高、信誉好的会展品牌。整体特色不鲜明,文化不够突出,会展旅游亟待发展。


如果需要定制报告内容,请您联系咨询师了解详情 点击咨询客服


回到顶部 咨询客服




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专业编写下列类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具体包括

  1. 用于报送国家发改委立项、核准或备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

  2. 用于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资金申请报告

  3. 用于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4. 用于申请国家政策资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5. 用于IPO上市募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6. 用于园区评价定级的立项报告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7. 用于企业工程建设指导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8. 用于企业申请政府补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华经纵横拥有一支专业、经验丰富的项目投融资咨询团队。同时我们还具有丰富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商业计划书项目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