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啤酒行业现状和战略格局分析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1-08-12  浏览:


  近日,刚刚平静的啤酒行业并购再起波澜,华润雪花以2.7亿元从朝日啤酒手中收购杭州西湖啤酒朝日(股份)有限公司55%股权,进一步增持其股份。此外,华润雪花还斥资3000万元收购了西湖啤酒旗下湖州啤酒25%的股权,全资控股湖州啤酒,而珠江啤酒等被巨头控制的二线品牌也开始充当急先锋,进攻周边市场,成为巨头之间牵制的重要力量。随着可并购资源的减少,啤酒行业大鱼吃小鱼的竞争正在悄然改变,巨头之间的竞争已现端倪。


  企业并购存差异,做大是最终目的


  对于华润雪花收购杭州西湖啤酒朝日(股份)有限公司55%股权这种结局,两个竞争对手合作经营一家企业的情况本身就很不靠谱。毕竟,一方面共同持股第三个品牌,另一方面在同一市场上又分别有自己的主品牌参与竞争,不利于企业进行竞争和市场管理。实际上,也可以说雪花和青岛完全没有合作经营第三家企业的基础。


  实际上,青岛啤酒并未丧失在杭州的机会,青岛啤酒以1亿元左右的成本获得了杭州紫金滩酒业20万千升左右的产能,足以巩固其并不占优势的华东市场,而且,青岛啤酒将在广东揭阳建立新的生产基地,也可以巩固占据优势的华南市场,同时辐射华东市场。


  对华润雪花来讲,在增持西湖啤酒之前,其也进行了不少并购的大手笔,再三出击全国市场。例如,收购江苏大富豪啤酒有限公司49%股权及上海亚太啤酒有限公司100%股权、100%全资收购河南商丘蓝牌啤酒公司。未来,其还有可能接手茅台啤酒,而这背后都要求雄厚的资金链做支持。
 

  啤酒巨头在并购上都有自己的政策方针,并购资金的来源也不尽相同。


  从雪花母公司华润创业公布的财务数据看,雪花啤酒一年的盈利并不多,不足以支撑它这么多年来如此巨大的扩展行为。市场数据显示,雪花在终端市场的投入产出比不高,也不足以支撑其这么大规模的扩张。因此,雪花的收购,除了部分来源于其市场盈利外,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其他渠道。包括母公司华创和SAB的追加投资,以及资本市场的融资。相对来说,青岛啤酒、燕京啤酒以及百威英博,其扩张的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盈利。


  根据2011年第一季度公布的啤酒巨头的净利润来看,青岛啤酒为3.93亿人民币,燕京啤酒为0.3725亿人民币,雪花啤酒为0.16845亿人民币。而据统计,目前,新建万千升酒产能成本约为1500万—2000万元,但是并购成本已经高达3000万元—4000万元。


  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都是上市公司,必然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出较高的盈利要求,因而企业在收购过程中会受到这一因素制约,而华润雪花属于华创和SAB的非上市资产,还处于投资阶段,收益来源于更长远的上市而非眼前的市场盈利,受到业绩压力小,所以并购才能“出手阔绰”。 虽然巨头的并购与竞争手段都有差异,但是从目前来看,啤酒巨头包括二线品牌都在不断地进行并购和扩大产能,啤酒行业做大做强仍是首要目标。 无论是青岛啤酒,还是华润雪花都以做大为重要目标,但是做大能否有效实现规模效应还要看企业的管理能力。


  青岛啤酒也一直致力于把盘子摊开,虽然集团发展战略从‘做大做强’调整为‘做强做大’,但做大依然是终极目标,毕竟做大了有风险,但是能够产生足够的规模经济效应,从现代经济的发展看,规模大比规模小更有优势,而对于华润雪花四处扩张,规模越来越大,会不会拖累企业,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盘子的大小,而是企业怎样去管理这个盘子。至少从目前的情况看,雪花的运作还是很高效的。


  巨头间竞争已明显,业内竞争更趋激烈


  由于可并购资源减少,啤酒行业目前的竞争与并购正在从一线巨头对二线品牌的并购向巨头间的竞争悄然转化,巨头之间的竞争已经开始明朗。巨头竞争的态势非常明显,这不但表现在巨头“猎取对象”上,也表现在被猎取对象的要价上,随着可供收购的优质资源越来越少,今后每一桩并购都可以看到至少两个巨头的身影。雪花接手金威啤酒股权的失手,实际上就是巨头角力的表现。


  实际上,目前,巨头之间的竞争仍然表现在以市场为主导的争夺战中,大力收购或者扩大产能来分割地方市场,以达到竞争目的,但是随着可并购资源减少等因素,啤酒巨头之间以收购为主的竞争模式并不能持久,但是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将一直持续。


  对于巨头间的竞争,未来竞争将更趋激烈。经过这么多年的低价竞争,中国啤酒行业已经理性了很多,血腥的价格战应该不会再发生了,但“血本竞争”还会存在,巨头相互之间的渗透、近身肉搏将是竞争的主旋律。在这个竞争过程中,大部分中小企业将倒下,被收购或者倒闭,但那些有特色的、经营得当的区域品牌,则有长期生存的可能。在日后的竞争中,不但会出现一线巨头并购二线和三线企业的情况,巨头之间相互吞并的现象也会发生。中国啤酒市场将最终形成2个—3个巨头竞争的局面。


  二线企业希望与危机并存


  就在巨头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一些二线品牌也开始快速崛起。


  例如,嘉士伯啤酒已经快速成长为第五巨头,而珠江啤酒等也开始跳出本地市场转战其他市场,寻求做强做大的机遇。嘉士伯啤酒绕开了竞争激烈的东部,正在大力营造竞争相对平和而又潜力巨大的西部市场。


  截至目前,算上嘉士伯本品牌和控股、参股的企业如新疆乌苏啤酒、兰州黄河啤酒、宁夏西夏啤酒、云南大理啤酒等,以及重庆啤酒和重啤非上市啤酒业务,嘉士伯有近300万千升的产销量,已经可以称作第五巨头。未来,随着产销的进一步扩大,有可能突破四五百万千升,届时,其可与四大巨头一较高下。


  相比嘉士伯啤酒在西部市场的从容,珠江啤酒则面临着巨头对其本土市场的巨大压力,其在本地市场牵制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华润雪花的同时,也开始寻求进入新的市场。近期,珠江啤酒正在寻求利用岭南相近的优势文化,强势进入广西市场建厂,与燕京啤酒旗下的漓泉啤酒进行市场竞争。


  对于二线啤酒企业的崛起,希望与危机并存。目前,嘉士伯规模可观,但是未来能否进一步发展仍需要努力,而珠江啤酒在其核心市场广州和佛山,遭到了雪花、青岛、燕京的抢食,份额有下滑的趋势,到广西发展实际上是不得已的“突围”。从长远来看,二线品牌的困境很难摆脱。